颈胸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策略

第一作者:王彪

2017-03-28 点击量:1029   我要说

王彪  郝定均  郭华  李辉  王晓东  朱子奇

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结核病灶部位与胸骨柄上缘切迹位置关系对手术治疗策略选择的影响及临床预后。

方法 2003年1月~2013年1月45例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17~62岁(35.4±16.7岁)。病变节段:C7~T1 8例,T1 11例,T1~T2 7例,T2 6例,T2~T3 8例,T3 5例。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2例,B级5例,C级9例,D级22例,E级7例。术前颈胸段后凸成角、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和JOA评分分别为34.7°±6.8°、39.6±4.6及10.7±2.8。根据患者颈胸段MRI矢状位上胸骨柄上缘切线与结核病灶的关系采取不同手术方案,19例椎体结核病灶位于胸骨柄上缘水平切迹线之上的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6例病灶平齐于胸骨柄上缘水平切迹线或在之下的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前及术后均用四联敏感抗结核药物规律治疗。对患者后凸成角、NDI评分和JOA评分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来评价疗效。

结果 手术时间为178.0±48.3min;术中出血量为590.0±76.4ml。随访6.6±3.2年(3~13年),在随访期内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失败等情况出现。末次随访时患者颈胸段后凸成角、NDI评分及JOA评分分别为10.2°±2.4°、11.4±3.6及17.6±2.4,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1例单纯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手术切口窦道形成,再次行一期前路内固定取出、病灶扩大清除植骨融合和二期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随访5.5年结核治愈。其余44例患者在术后7.2±1.1个月获得融合。在伴有神经功能减退的38例患者中, 29例(76%)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ASIA分级提高1~3级,9例分级无变化。

结论 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在规律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颈胸段MRI矢状位上胸骨柄上缘切线与结核病灶的关系,对不同类型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可完成彻底的病灶清除、固定及融合,中长期随访效果较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