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枢椎脱位不同后路融合术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

第一作者:唐向盛

2017-03-07 点击量:650   我要说

唐向盛  谭明生  移平  杨峰  郝庆英

目的 观察寰枢椎脱位不同后路融合术对其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

方法 2000年6月~2010年6月共纳入43例寰枢椎脱位患者,按照后路融合方式分为寰枢融合组(23例)和枕颈融合组(20例)。记录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C2-3半脱位(SAS)的出现率及活动度,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C2/3椎间隙高度与C3椎体高度的比值(S值)及C2-7矢状位角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 两组术前的JOA评分、S值及C2-7矢状位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寰枢融合组随访时间为7.40±1.51年,枕颈融合组随访时间为6.97±1.32年,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3例行寰枢融合术者出现2例SAS(8.7%),20例行枕颈融合术者出现7例SAS(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寰枢融合组和枕颈融合组末次随访时S值均较术前减小,枕颈融合组S值减小更明显,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寰枢融合组及枕颈融合组C2-3活动度分别为3.78°±3.01°和1.45°±1.7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寰枢融合组C2-7矢状位角度由术前的15.16°±5.66°降至末次随访的12.40°±9.34°,枕颈融合组由术前的15.54°±6.54°降至末次随访的-0.22°±12.45°,两组末次随访的C2-7矢状位角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寰枢融合术比枕颈融合术的颈椎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低、程度轻,临床上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不要轻易行枕颈融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