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骨科焦点论坛学术精华回顾之一

2016-12-05   文章来源:陆军总医院 杜培 王飞 骨科在线 鲁海燕    点击量:2051 我要说

12月3日,聚焦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的第七届骨科(脊柱)焦点论坛在解放军陆军总医院开讲,解放军陆军总医院副院长孙天胜教授担任大会主席,解放军陆军总医院李放教授担任大会副主席。

目前,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在临床呈逐步增多趋势,此类疾病也得到越来越多脊柱外科医生的重视。本次会议分四个单元,邀请国内脊柱外科领域著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ADS的诊断评估、治疗、手术技术、并发症等做了10个主题演讲,并结合11个相关典型病例展开深入讨论,集中交流了ADS的诊断评估、手术技术和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的经验教训、诊疗策略及临床技能,进一步探讨和解决ADS在诊断、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临床整体诊疗水平。

单元一:腰椎退变侧凸的分型与评估


单元一学术主持人


单元一讲者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分型方法较多,主要包括SRS-Schwab、Ploumis 、Faldini、Simmons、Lenke-Silva等,对根据分型指导手术治疗又有效的分型是Lenke-Silva分型,分为6个等级,并因此可采取7种治疗方案,从保守治疗到截骨长节段固定程度不等。

王征团队:ADS的Lenks-Silva分型是否真的有效?


崔庚教授作报告

解放军总医院的王征、崔庚教授团队关注到按照此分型,VI型患者行长节段减压、截骨矫形、固定后,部分日常生活功能如穿袜子和便后擦拭受到明显影响。因而,他们进一步提出疑问,此分型是否适合60-70岁的ADS患者?VI型是否一定需要长节段固定+截骨矫形?

因此,该团队将其2012-2014年收治的28例Lenke-Silva VI型患者,分为长节段+截骨矫形组及短节段组进行了回顾性的对照研究,随访1年以上,发现长节段固定+截骨矫形可以更好地纠正矢状位和骨盆失衡,短节段固定后矢状位和冠状位失衡也有部分自发纠正,但对骨盆失衡无明显矫正效果。

两组术式具有同样缓解疼痛,改善功能的作用,但短节段固定可较多保留腰椎功能。短节段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风险低的特点。与此同时,他们也指出本组为回顾性分析、样本数少、随访时间较短,需要长期、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评估分型有效性。

李淳德教授:矢状位参数在ADS诊治中价值如何?


李淳德教授作报告

此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李淳德教授结合脊盆参数及矢状位平衡因素等进行了ADS诊治思路的汇报。他提出治疗方案需从PI(骨盆入射角)值、代偿机制及判断平衡状态三方面入手制定。

他们团队结合SRS- Schwab分型,根据患者侧凸主弯所在的位置,屈伸位全长片的变化分为四型。他在报告中回顾了2011年至2012年北大第一医院收治的43例长节段(≥4)患者的治疗情况,这些病例随访3年以上,取得了良好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

他提出,对于I型平衡的侧凸、后凸有活动度的患者,可采取后路减压融合固定,无需完全矫正侧凸,注意恢复生理LL,如果存在严重骨质疏松,可以行后路Ponte截骨等降低螺钉矫形时的应力。

对于II型失衡的侧凸,后凸有活动度的患者,侧凸顶椎的2-3个间隙通常需要椎间盘切除,软组织松解,可能需切除增生骨桥,必要时前后联合入路,恢复生理LL。

对于III型有侧凸畸形,伴后凸僵硬的患者,可行PSO或VCR等截骨等方式,矫正三维畸形,截骨间隙可采用前路支撑,截骨上下节段充分植骨予以治疗。

此外,对于ADS患者SRS-Schwab分型中的三个修饰项中PI-LL及SVA的纠正程度,可参考中等程度(一个+),而不一定非达到完全正常。

此后,来自解放军陆军总院的关凯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的赵永飞医生及北大第一医院的赵曜医生进行了相关病例分型,策略选择的分享,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单元二: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手术并发症


单元二学术主持人

单元二讲者

与其他手术一样,退变性腰椎侧凸及后凸畸形的矫正手术同样可能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在此次会议上,陆军总医院李放教授分析了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术后常见并发症——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 ,PJK)的方方面面;解放军306医院马华松教授对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发生率、危险因素等进行了探讨。

李放教授:PJK是传说还是现实?


李放教授作报告

PJK是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术后常见并发症,李放教授从PJK的定义、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术后PJK发生率、发生机制、临床意义、危险因素、PJK评估、预防及治疗等方面,对退变性腰椎侧凸术后PJK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他认为,退变性腰椎术后PJK危险因素可分为可调控危险因素和不可调控危险因素。可调控危险因素包括是否融合到骶骨、上端固定椎及固定节段数等;不可调控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术前已存在的矢状位失衡、骨质疏松、内科合并症及体重指数。

对于其预防,应在术中注意保持软组织完整性,骨水泥螺钉强化,选择合理的上端固定椎及固定方式,并恢复适合患者年龄的脊柱—骨盆参数。

最后,李放教授对其所在医院一组病例进行随访研究,发现上端椎固定位于胸腰段,术前PJKA和骨质疏松为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术后PJK发生独立危险因素。

马华松教授:ADS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


马华松教授作报告

与前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相比,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更为僵硬,常伴有下肢放射痛及间歇性跛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点。

马华松教授结合自己所在医院的一组102例患者对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发生率、危险因素等进行了探讨,其中40例患者共发生59次并发症,其中一般并发症发生率18.6%,伤口并发症发生率6.9%,神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4.9%,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率27.5%,其中CIRS、固定椎体数,固定至骶骨、PSO截骨及PT为术后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

他指出,对于退变性脊柱侧凸应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和全身状况权衡手术收益及风险,术前应明确导致患者症状责任节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对于全身情况复杂的老年患者,加强多学科合作对于保证患者围手术期安全十分重要。

最后来自空军总医院的伍骥教授、宣武医院的鲁世保教授、北京医院的张良教授分别分享了退变性腰椎侧凸治疗翻修手术的病例,与会专家对各组病例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式的选择,翻修手术策略进行了激烈讨论。

今天,我们先与大家分享此次会议前两个单元的学术内容精粹,明天将有后两个单元学术报告精华续接发布,敬请持续关注。


与会嘉宾热烈讨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