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splitter”损伤的治疗方法与预后评价

第一作者:宫良丰

2016-09-02 点击量:1131   我要说

宫良丰  李盛龙  齐志明  李庆  仲涛  王志坚  汤欣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Logsplitter”损伤的病历资料,探讨其损伤机制、治疗方法及预后评价。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共23例“Logsplitter”损伤患者病历资料,男17例,女6例;年龄21~60岁,平均(43.68±12.67)岁。致伤原因:摔伤9例,运动伤1例,坠落伤2例,交通伤10例,重物砸伤者1例。开放性损伤10例,其中Anderson-GustiloⅡ型7例,ⅢA型及以上3例;闭合性损伤13例。根据AO/OTA骨折分型,44C型19例,44B型3例,44A型1例。合并腓骨骨折22例,合并内踝骨折19例。观察结果,并评估疗效。

结果 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4~2.37年,平均(0.91±0.26)年。21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例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术及内踝骨折克氏针内固定术。17例行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其中使用1枚螺钉固定14例,使用2枚螺钉固定3例;3.5 mm螺钉使用率达到94.1%(16/17),均经三层皮质打入;合并内踝骨折均行复位空心钉/克氏针内固定术,其中使用2枚空心钉固定17例,使用克氏针固定2例。三角韧带损伤共14例(14/23,60.1%),其中3例为三角韧带完全断裂,2例行韧带修复术,1例行三角韧带(带线锚钉)重建术。术后踝关节周围皮肤平均愈合时间(2.26±1.91)周;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5.34±5.13)周;负重后关节疼痛合并关节间隙变窄者18例(18/23,78.3%);术后感染2例(2/23,8.7%);骨折延迟愈合1例。术后踝关节功能:背伸20°~31°,平均23.9°±2.21°;跖屈25°~34°,平均32.1°±4.13°,内翻18°~30°,平均23.91°±2.24°,外翻19°~30°,平均27.6°±3.81°。The 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75分21例,优良率为91.3%。

结论 “Logsplitter”损伤是一种重要且独特的多方暴力所致的踝关节骨折、脱位、下胫腓分离并具有潜在软组织损伤、同时可能合并下穹窿的损伤;根据受伤机制及复位前影像学确诊“Logsplitter”损伤后选择合适时机及时进行手术干预,临床治疗效果较理想,预后功能恢复情况相对满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