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修复前路在何方?看这12位国际大师怎么说

2016-09-01   文章来源:武汉协和医院 胡益强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刘毅 骨科在线 鲁海燕 刘畅    点击量:2614 我要说

2016年9月1日至2日,第九届国际神经修复学会(IANR)年会在天津召开,来自国内外的60余位脊柱脊髓损伤及神经修复领域顶级专家,围绕脊柱脊髓损伤研究、细胞移植技术及临床应用、神经修复机制,特别是临床创新技术及转化医学等专题进行学术报告及专题讲座,向大家展示各自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今天,我们撷取其中12位专家的授课精华,愿能给正在探索之路上前行的同道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武警总医院黄红云教授

《嗅鞘细胞—神经系统损伤和疾病最好的神经修复细胞》

黄红云教授以嗅鞘细胞这一特殊类型的神经胶质细胞中心,深入浅出地回顾了嗅鞘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损伤与疾病的临床前期研究,如慢性脊髓损伤,ALS,阿尔兹海默病等,并系统总结了嗅鞘细胞利用其介于雪旺细胞与少突胶质细胞这一特殊性质发挥其神经保护,促进轴突生长,血管发生及调理炎症等的神经修复机制。


国际神经修复学会副主席Alok Sharma教授

《不同国家细胞治疗最新管理规范概述》

Alok Sharma教授明确指出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新条规规范细胞治疗,目前很多国家在治疗管理上存在问题,他通过展示日本、韩国、美国、欧洲、印度等国家目前的细胞治疗法规现状,分析细胞治疗的评估方法、安全性、以及细胞存在的问题,并从细胞治疗后疗效比较、风险分层分析、病人寻求治疗的权利、细胞治疗之间差别、干细胞产品和医疗服务的差别等方面来制定细胞治疗的法规。


国际神经修复学会主席Hooshang Saberi教授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治疗创伤性不完全亚急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

Hooshang Saberi教授对创伤性不完全亚急性脊髓损伤的患者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通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ASIA、FRA和SCIM,评估治疗后患者脊髓功能改善情况,阐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治疗创伤性不完全亚急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并期望通过对更多的患者进行治疗并长期随访,以获得更好的结论。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冯世庆教授

《如何突破脊髓损伤修复的屏障》

冯世庆教授从流行病学,病理机制以及药物、手术治疗等方面,深入分析当前脊髓损伤修复研究所遇到的瓶颈与问题,提出了脊髓损伤后损伤微环境失平衡的理论,并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深入探讨雪旺细胞移植、PTEN敲除治疗脊髓损伤的优势,最后提出精准医疗这一概念应当作为脊髓损伤修复的未来研究方向这一观点。


国际神经修复学会副主席Gustavo Moviglia教授

《OCT、电生理以及视力检测技术是否可同样用于检测盲人颈髓损伤后恢复情况》

来自阿根廷的Gustavo Moviglia开创性地提出,运用OCT成像、视觉电生理等技术监测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盲人颈脊髓损伤的方法。


美国Wise Young教授

《脐带血单核细胞治疗慢性完全性脊髓损伤研究进展》

来自美国的Wise Young教授介绍了关于HLA高配性脐带血单核细胞联合强化行走训练治疗慢性脊髓损伤的二阶段临床研究,利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验证其促进神经纤维再生,提出强化行走康复训练对促进脊髓损伤患者行走、膀胱及排便等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Michael Chopp教授

《外泌体替代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损伤与疾病》

来自美国的Michael Chopp教授对当下研究较为火热的外泌体进行回顾,并结合他们团队之前的一些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促进轴突生长的体外研究,深入分析外泌体通过期内包含的诸多microRNA等生物小分子替代干细胞修复神经系统损伤的可行性。


美国神经修复学会前任主席Russell J Andrews教授

《纳米技术与脑机接口》

Russell J Andrews教授生动形象阐述了脑机接口就像两台电脑之间沟通,从硬件及软件两个方面形象地展示说明脑机接口,认为纳米技术不仅在治疗深部脑刺激及神经营养方面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理解潜在能够摧毁神经紊乱的如难治的抑郁及癫痫等疾病的电化学失常有更好理解。


台湾Simon FT Tang教授

《机器人设备在神经康复步行训练中的应用》

来自台湾的Simon FT Tang教授简要回顾了机器人外骨骼系统应用于神经损伤后康复治疗的历史,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接口,深入分析了机器人辅助下行走训练对神经功能康复的有效性。


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李路明教授

《深部脑刺激—从临床到基础研究》

李路明教授指出,深部脑刺激现今在工业、临床、神经科学家等领域赢得重大关注,可应用于阿尔兹海默病等难治性疾病的治疗,并介绍了深部脑刺激对MRI兼容性、敏感性及内在刺激功能等,指出深部脑刺激有助于研究脑部紊乱机制,对促进大脑的理解有很大作用。


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所长孙天胜教授

《脊髓损伤6个月后运动功能的恢复与大脑及脊髓结构功能重组的相关性》

创伤后中枢神经系统会因其固有的自我保护调控机制会在损伤局部以及损伤远端正常的组织发生结构重构。来自北京军区总医院的孙天胜教授结合他们团队先前的研究对这一问题深入探讨,认为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与大脑和脊髓结构功能重组有密切联系,并且减轻组织萎缩增强突触功能连接有利于运动功能恢复。


南澳大学Xinfu Zhou教授

《Pro-BDNF是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潜在抑制因素》

Xinfu Zhou教授结合先前研究提出,作为BDNF的前体分子,Pro-BDNF在脊髓损伤后损伤局部异常升高,通过p75/RhoA通路与轴突再生抑制相关,并认为Pro-BDNF作为潜在的脊髓再生抑制的因素未来开可作为开发治疗脊髓损伤药物的靶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