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置换股骨髁前后径与内外径测量的临床意义

第一作者:张宝

2016-07-27 点击量:1204   我要说

张宝  许建中  李广恒  田科  李宇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已经成为治疗膝关节病变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但对于一些股骨髁发育异常的患者,尚需进一步探讨手术方式的选择。

目的:测量股骨髁前后径、内外径,分析前后径与内外径比值对TKA的影响,比较两种不同的股骨髁截骨方式的手术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因骨关节炎或者类风湿关节炎行TKA的300例患者。在术前膝关节X线正侧位片上测量股骨髁前后径和内外径,计算其比值,并与选择的假体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比值大于0.9的患者21例,分为2组:A组11例,采用髓内长定位杆截骨;B组10例,采用髓内短定位杆定位截骨。比较两组TKA术后膝关节外科学会评分(KSS)、膝关节伸屈稳定性、股骨切迹、股骨假体屈曲角度等。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未见感染、假体松动及假体周围骨折。两组术后各阶段KS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股骨髁前端切迹、股骨假体屈曲角度、膝关节活动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时间1~2年,平均19个月。

结论:对于股骨髁前后径比内外径比值较大的患者,采用短髓内定位杆截骨,股骨假体屈曲位放置能在保证伸屈稳定的同时,减少股骨髁截骨切迹的发生,从而降低假体周围骨折的可能性,增加膝关节活动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