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长期疗效及相关问题分析

2016-06-21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 俞兴 点击量:2028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导语:

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腰椎退行性疾病梯度治疗的一种选择

腰椎棘突间固定(动态稳定装置)在棘突间形成一个“漂浮”装置,适度撑开可分担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部分负荷,通过上下棘突间的捆绑带或其它固定装置的有限伸缩限制植入节段过度屈伸、降低了棘突间和关节突关节的压应力,同时保留了相应节段一定范围的活动度。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因其较先进的理念、无需太多的技术学习曲线、翻修容易等特点,早期推广较快,但随着时间延长、初期尝试的热情消失,目前国内仍在开展此技术的医生逐渐在减少。国内临床应用主要集中在Wallis 和Coflex系统两方面,经过中长期临床经验积累,对其适应症的探索及手术技术方面应注意事项,有了我们国内自己的体会和总结,对其长远的疗效和适应症的把握仍需时间的检验,非融合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较融合技术更需要研究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分析总结疗效和不足,不断改进才能前行。笔者认为,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众多治疗选择上,棘突间动态稳定固定技术应具有一席之地。

一、背景介绍


二、临床资料

2007年8月-2010年1月,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13例,85例获得4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50-89月,其中38例单独采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47例结合固定融合。

三、评估结果

1.临床疗效

VAS评分术前一天、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 78±24、28±16和14±12

(P=0.000 < 0.01) (P =0.031< 0.05)

ODI 评分术前一天、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 81±25、26±17和18±11

(P=0.000 < 0.01) (P =0.027< 0.05)

术后末次随访功能恢复优良率:91.7%--86.5%

患者对手术整体的满意度为:95.8%--92.1%

2.影像学评估结果

随访中未发现Wallis系统移位、松动及棘突骨折

椎间高度术前、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 8.2±3.7、10.4±2.6和10.1±1.9mm

(P=0.032 < 0.05)(P =0.82 > 0.05)


四、椎间高度问题

塌陷因素

  1. 术中髓核处理情况

  2. 撑开适度

  3. 目标棘突溶解(棘突处理)

塌陷比例不高、不影响临床疗效



五、腰椎序列问题

1.序列改善

  1. 减压神经压迫解除

  2. 腰椎活动多功能单位协调 稳定、目标节段活动保留

  3. 减缓坚强固定相邻退变


2.适应症

  1. 腰椎间盘突出:年轻人巨大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骶化

  2. 融合节段的临近节段DDD(退变性椎间盘疾病)

  3. DDD伴或不伴有Modic 1型

  4. 部分椎板切除术的腰椎管狭窄

六、翻修问题

1.翻修率: 1例  比例低 < 1%

处治理念:解除神经压迫前提下尽量避免破坏自身稳定结构

翻修相对较易 ,可选择融合、动态棒


2.非融合技术:

  1. 不是融合技术的终结者

  2. 动力系统持久运动

疲劳期限相应问题

注重手术技术细节

态度应谨慎的积极


七、近期俞兴教授团队完成了国内第一例双节段UNI-WALLIS系统植入手术

病例:

女 54岁 间歇性跛行5年 加重3月

诊断:腰椎管狭窄。

系统非手术治疗无效,行“腰椎板部分切除椎管减压、棘突间内固定术”,术后疗效显著。

术前片

术中片

术后片

总结:

笔者认为,与传统的钉棒融合手术相比较,棘突间动态稳定固定技术具有创伤更小,手术时间更短,并且翻修容易的特点,因此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众多治疗选择上,棘突间动态稳定固定技术应具有一席之地。



俞兴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导师

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主业委员会常委及常务秘书

中国残疾人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非融合学组委员及秘书

中国康复医学会术中影像和骨科导航学组常务委员和秘书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骨修复材料与器械分会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脊柱脊髓损伤与康复学组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在脊柱脊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完成各类复杂脊柱脊髓、马尾神经手术数千例,尤其在老年退行性脊柱疾病(颈椎病、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先天性脊柱脊髓畸形、脊髓拴系综合征、小儿脑性瘫痪等方面。在脊柱导航和脊柱非融合领域方面开展了一些开创性和推广性工作。同时一直致力于脊髓损伤修复和生物骨组织工程等前沿课题的研究。近年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其中SCI 8篇。2006年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2008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2009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

专家出诊时间: 周二下午 周四上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