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后壁重建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力学分析
第一作者:贾献荣
2016-06-12 点击量:721 我要说
贾献荣
目的 在尸体上模拟髋臼后壁缺损的模型,评价不同后壁重建方法对髋臼与股骨头接触特性的影响.
方法 获取6具成人尸体的骨盆股骨标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均采用后壁截骨法建立髋臼后壁60°弧1/2缺损的模型;两侧缺损区分别选用不同的重建方法.其中,A组凿取髂前上棘后方的自体髂骨以制作解剖性自体髂骨;B组于髂后上棘前方凿取髂骨块.将髋关节置于直立位、屈曲位及后伸位,从10~250 N分级加载,使载荷直接作用于髋臼后壁上.采用压敏片检测不同状态下形变位移、载荷、头臼接触面积及接触应力
结果 在不同的髋关节状态下,A组在一定载荷下的形变位移略大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完整髋臼相比,后壁重建使头臼接触面积有所减少;在250 N载荷下,A组(解剖重建组)头臼接触面积与B组(普通重建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平均接触应力小于B组(P<0.05),说明A组应力集中小于B组.
结论 后壁截骨法建立的尸体髋臼后壁缺损模型可有效模拟临床实际;解剖重建使后壁头臼接触面积及应力分布恢复比较理想,接近正常髋关节,避免了局部应力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