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景天苷/胶原蛋白/聚己内酯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第一作者:宋学文

2016-06-08 点击量:604   我要说

宋学文  魏彦明  李根  秦文  王维  张晓敏  赵红斌

目的 构建红景天苷/胶原蛋白/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复合神经导管支架材料并桥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探讨其修复神经缺损效果。

方法 利用W/O/W方法制备红景天苷微球,检测其缓释率;然后取10、20、40 μg红景天苷微球分别与1 mL胶原蛋白混合,冷冻法制备神经导管芯层;静电纺丝技术构建胶原蛋白/PCL神经导管壳层;将芯层和壳层利用京尼平交联制备红景天苷微球/胶原蛋白/PCL复合神经导管。扫描电镜观察交联前后神经导管结构。将3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其中A、B、C、D组各9只,E组2只。各组大鼠制备15 mm长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后,分别采用胶原蛋白/PCL复合导管(A组),10 、20、40 μg/mL红景天苷/胶原蛋白/PCL复合神经导管(B、C、D组)以及自体神经(E组)桥接修复。观察各组大鼠存活情况;术后1、3、6个月行坐骨神经运动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al index,SFI)评价;6个月后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并取材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和外周髓鞘蛋白0(peripheral myelin protein 0,P0)]观测。

结果 红景天苷微球于3 d出现突释,13 d后缓释趋于平稳,累计缓释率达76.59%,可持续缓释至16 d。扫描电镜观察示,神经导管壳层交联后,无序排列的纤维变得相互粘连、皱缩、致密且有空隙;芯层交联前后孔道均清晰可见。各组大鼠术后无感染及死亡。术后1、3、6个月,E组SFI显著高于A~D组(P<0.05);术后1个月,B、C、D组高于A组(P<0.05),B、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 A~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C组高于A、B、D组(P<0.05),A、B组高于D组(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C、E组术后1、3、6个月SF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大体观察示B、C组导管支架两端连接良好、神经较粗,A、D组近端连接神经较细;各组导管两端材料有明显降解。神经电生理检测示,C、E组潜伏期/传导速度显著低于A、B、D组(P<0.05),C、E组间以及A、B、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示,B、C、E组神经纤维组织明显多于A、D组,且C组神经纤维排列与E组相近,各导管组芯层材料完全降解。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各组均可见S-100及P0蛋白表达,B、C、E组两者表达水平均高于A、D组,且依次增强(P<0.05);A、D组S-100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表达水平A组低于D组(P<0.05)。

结论 红景天苷微球/胶原蛋白/PCL复合神经导管能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再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