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滑脱合并上段腰椎后滑脱的矢状面形态分析

第一作者:李涛

2016-01-08 点击量:772   我要说

李涛  刘瑧  朱泽章  沙士甫  马军  朱裕成  邱勇


目的: 研究腰椎滑脱合并后滑脱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特征,探讨腰椎后滑脱的原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55例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腰椎滑脱患者,其中腰椎前向滑脱合并后向滑脱19例(后滑脱组),男8例,女11例;平均年龄59.6(51~69)岁;前向腰椎滑脱36例(无后滑脱组),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53.6(30~69)岁。对两组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学参数进行测量:腰椎前凸(lumber lordosis,LL)、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SS)、胸腰段交界后凸(thoracolumbar junction,TLJ)、前滑脱椎体滑脱率及分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后滑脱组患者T10~L2后凸角及年龄分别为(16.2±8.5)°、(59.5±5.3)岁,明显高于无后滑脱组的(3.4±5.5)°、(50.5±9.2)岁(P<0.05),两组患者的骨盆参数PI[无后滑脱组(55.5±9.6)°,后滑脱组(52.0±13.1)°]、PT(16.1±5.5°,18.1±13.0°)、SS(39.3±7.2°,38.3±7.0°)、LL(53.9±8.6°,53.5±15.5°)、TK(30.4±9.6°,33.3±11.9°)、SVA(30.2±45.2 mm,33.9±26.5 mm)及椎体滑脱率(21.8±9.6%,15.3±8.1%)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后滑脱的发生提示患者矢状面代偿能力不足或已达到失代偿,而PI较小、TLJ增大及高龄可能是腰椎滑脱患者合并椎体后向滑移的重要危险因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