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版《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简介

2015-12-22   文章来源: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点击量:1715 我要说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骨量降低、骨微细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易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特点

老年患者多,合并症多;骨折多呈粉碎性;愈合延迟;致残率高;再骨折率高。

治疗基本原则

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

诊断特点

1. 骨质疏松性骨折史或轻微外伤史;

2. 可出现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

3. 畸形、骨擦感(音)、异常活动等体征;

4. 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致身高变矮或驼背畸形。

影像学检查

(1)普通 X 线检查:①摄片应包括损伤部位上、下邻近关节,髋部骨折应包括双侧髋关节;②除有骨折征象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③椎体压缩骨折时,有楔形变或「双凹征」。

(2)CT 检查: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椎管内压迫情况等,可考虑 CT 检查;而移位复杂的髋部、踝部、肱骨近端骨折,需应用 CT 和(或)三维成像。

(3)MRI 检查:①可诊断隐匿性骨折;②可判断骨折是否愈合,未愈合的骨折TIWI 为低信号、T2WI 为高或等信号,抑脂序列呈高信号。

(4)骨扫描(SPECT/ECT):适于不能行 MRI 检查的患者,有助于判断疼痛责任椎体。

骨密度检查

双能 X 线吸收法(DXA)测定:T 值 ≥-1.0 SD 属正常;-2.5SD < T 值 < -1.0 SD 为骨量低下或骨量减少;T 值 ≤ -2.5 SD 为骨质疏松症;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症。

实验室检查

为常规术前检查,必要时检查血钙磷、24 小时尿钙、25(OH)VitD、降钙素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常见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脊柱骨折、髋部骨折、桡骨远端骨折、肱骨近端骨折

其他治疗

抗骨质疏松治疗---重视围手术期抗骨质疏松治疗

(1)基础治疗药物:活性维生素 D、钙制剂。建议每日额外补充元素钙 500-600 mg,或以含钙中药(如天然骨粉)替代。每日补充普通维生素 D 800-1000 IU。老年人肾功能不全及 1a 羟化酶缺乏者,应补充活性维生素 D,注意监测血钙与尿钙。

(2)抗骨吸收药:双膦酸盐、降钙素等。双膦酸盐:规范化的常规剂量使用对骨折愈合无不利影响,可考虑序贯治疗,疗程为3-5 年。降钙素:能缓解骨质疏松性骨痛,必要时可采用间歇性重复给药

(3)促骨形成药:PTH片段、雄激素、活性维生素 D 等。

(4)中成药或中药:例如补肾壮骨类药物、含黄酮类生物活性成分等中药。

用药原则:

骨折前已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者,可继续应用;骨折后需长时间卧床者是否加强抗骨吸收药物,根据骨折后骨转换指标决定。

骨折前未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者:①骨折后急诊或早期进行内固定手术者,在手术后患者全身情况稳定时,建议适时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②骨折后暂时不做手术或保守治疗患者待全身创伤反应稳定时,建议适时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简便、无创、有效而安全,可促进骨折愈合。

康复训练

采用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相结合,以主动运动为主的运动方式。循序渐进,避免粗暴操作。

运动疗法

以负重运动和抗阻运动为主,如:快步走、哑铃操、举重、蹬踏运动等。注意制定个体化酌运动处方,因人而异地选择运动方式、频率、时间以及强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