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不同尺寸不规则45S5生物玻璃颗粒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第一作者:高鹏

2015-12-22 点击量:782   我要说

高鹏  王臻  张浩强  吴畅  刘云  肖鑫  


目的:评价三种不同尺寸的不规则45S5生物玻璃颗粒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


方法: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根据植入材料的不同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每组6只12侧。A组植入90~300μm的材料;B组植入300~500μm的材料;C组植入500~720μm的材料;D组为空白对照组。双侧股骨髁部制造直径0.6 cm,深1.2 cm的缺损。于术后第6周和12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病理学VG染色来评价不同尺寸不规则生物活性玻璃颗粒的骨缺损修复能力和降解性能。


结果:所有实验兔造模成功,24只均于手术2~4 h内苏醒,活动良好;二便无异常;对外界刺激灵敏;伤口愈合情况好,均为I期愈合;无炎症反应;均未见软组织异常;膝关节腔内无明显积液,滑膜光滑平整,未发现漏出的材料颗粒;股骨髁周围未发现多余的骨破坏,未见异常炎性纤维包块。成骨能力:(1)术后6周,A、B、C组可见新骨生成且向材料内部生长,D组基本没有新骨形成,可见肉芽组织形成;术后12周,A、B、C组成骨量显著增多,大部分骨缺损愈合,可见成熟的骨小梁塑形。(2)Lane-Sandhu X射线评分:术后6周,A、B、C三组评分(4.827±0.277)分、(5.128±0.448)分、(7.104±0.477)分均高于D组(0.831±0.081)分(P0.05),且C组评分高于A、B组(P0.0001),而A组评分与B组相差不大(P=0.193);术后12周,A、B、C各组的评分(8.011±0.159)分、(8.023±0.197)分、(10.974±0.106)分均较术后6周明显增高(P0.0001),A、B、C三组评分仍高于D组(1.397±0.262)分(P0.05),C组高于A、B组(P0.0001),A组评分与B组仍相差不大(P=0.805)。(3)组织学观察成骨能力结果:术后6周,新生骨量所占切片的百分比,A、B、C三组(10.837±0.856)%、(10.762±1.008)%、(17.399±0.515)%均大于D组(1.048±0.127)%(P0.0001),C组大于A、B组(P0.0001),而A组和B组相差不大(P=0.704);术后12周,A、B、C各组新生骨量所占缺损面积百分比(20.681±0.513)%、(20.426±1.675)%、(32.961±1.583)%均明显大于术后6周(P0.001),A、B、C组仍大于D组(2.108±0.131)%(P0.0001),C组仍大于A组和B组(P0.0001),A组和B组仍相差不大(P=0.154)。降解性能:术后6周,残余材料量所占切片的百分比,C组(22.802±1.151)%小于A组(28.483±0.489)%和B组(29.045±0.818)%(P0.0001),但A、B两组相差不大(P=0.154);术后12周,A、B、C三组残余材料量所占切片的百分比均较术后6周显著减少(P0.001),C组(14.729±0.494)%远小于A组(21.104±0.924)%和B组(21.553±0.854)%(P0.0001),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8)。


结论:尺寸为90~300μm组、300~500μm以及500~720μm的不规则生物玻璃颗粒均能在体内较好地降解,并且能够随着材料的降解实现骨组织的长入;特别是直径为500~720μm的不规则生物玻璃颗粒其成骨能力和降解性能最强,能有效修复腔隙性骨缺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