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心髋臼旋转截骨术的生物力学机制及初步临床疗效
第一作者:盛璞义
2015-12-10 我要说
盛璞义 李子卿 杨兴 王海兴 罗国填 傅明 余世明 张阳春 陈蔚深
目的:探讨偏心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生物力学机制及其初步临床疗效.
方法:取6具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女性尸体骨盆标本,建立髋关节生物力学模型,在模型上模拟偏心髋臼旋转截骨术.对骨盆缓慢施加连续纵向压力0~500 N,测量术前和术后载荷100、200、300、400、500 N时的股骨头承重区应变值,计算应力值.2007年7月至2014年10月应用偏心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25例(26髋),男6例,女19例;年龄11~57岁,平均31岁.术后以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摄骨盆正位X线片测量头臼指数、中心边缘角(center-edge angle,CE角)及Sharp角.
结果:随着脊柱纵向压力加大,股骨头上的应力值随之增加.偏心髋臼旋转截骨术后应力值在载荷超过300 N后由上升趋势转变为下降趋势,总体呈抛物线状.100~500 N载荷下偏心髋臼旋转截骨术后的应力值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随访18例(19髋),随访率72%.随访时间7~85个月,平均40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64.3±7.2)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5.6±5.3)分;头臼指数平均增加36.5%、CE角平均增加33.1°、Sharp角平均减少12.3°,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偏心髋臼旋转截骨术具有较好的矫正髋臼畸形的能力,可增大股骨头的髋臼覆盖面和降低承重区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