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年10期导读

第一作者: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5-12-09 点击量:1120   我要说

 随着张力-应力法则理论基础的日趋完善,外固定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四肢骨缺损、骨折不愈合、骨髓炎、关节僵硬、复杂性四肢畸形等骨科疑难疾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本刊继2011年6月刊发“外固定技术”重点刊和2013年10月刊发“外固定肢体延长与功能重建”重点刊,本期特别邀请本刊副总编辑徐永清教授联合编辑部推出“外固定技术与畸形矫正”重点刊,旨在就我国该领域目前最新的理念与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以期引导骨科医生充分理解外固定技术理念,准确掌握治疗原则和适应证范围,有效控制并发症,进而推动该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提高临床治愈率。


极重度肘关节僵硬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开放性广泛松解后仍存在潜在的关节不稳定。已有研究表明外固定支架对于加强关节稳定性、韧带修复和早期功能锻炼均有较积极的意义,但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何大炜等撰写的“开放松解术结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极重度创伤后肘关节僵硬”一文,通过回顾性分析42例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30°的极重度肘关节僵硬患者资料,认为使用外固定支架时旋转中心轴的定位是其难点,强调在临床操作时应准确定位外固定针,避免限制肘关节活动范围、固定针断裂或松动等,同时应多次换药或预防应用抗生素,以免发生针道感染等并发症。因此,熟练应用外固定技术是肘关节僵硬松解术后必要且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本研究的病例数有限、总结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尚不够全面,但其经验仍可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借鉴。


近年来,众多学者不断改良和发展Ilizarov技术,期望在治疗各类复杂的复合组织和骨缺损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对于高能量创伤导致的小腿开放性损伤和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治疗难度大、周期长、风险高,一直是创伤骨科医生面临的棘手问题,目前多采用分期处理软组织和骨缺损,但存在手术次数多、治疗周期长、并发症多等问题。如何克服以上困难一直是临床医生不断研究、希望突破的重点。魏星等撰写的“一期节段性清创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一文,尝试一期清创骨搬运技术同时处理软组织和骨缺损,认为手术次数减少、带架时间缩短。作者通过较详细地记录各大小并发症并分析其发生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不仅充分展示一期节段性清创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所需要克服的困难,还为临床提供并发症处理方式的参考。康庆林等撰写的“应用外固定支架急性短缩成角二期延长治疗小腿复合组织缺损”一文,综合采用Ilizarov技术的即时短缩、缓慢短缩、畸形矫正和骨延长,创新性地将外固定技术治疗小腿符合组织缺损的治疗周期分为3个阶段:首先,安装环形外固定支架,待创面愈合;然后,转动螺母再适当加压进行畸形矫正;最后,在另外一处骨折端进行延长,恢复长度。结果减少了换药量,加快了创面愈合。尽管以上两种治疗方式均还不够完善,骨搬运周期较长,但一定程度上为同期解决骨与软组织复合缺损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不断完善外固定技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