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年9期导读

第一作者: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5-12-09 点击量:1256   我要说

近20年来,国内骨科医生对骨折治疗的理念和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伤情的多样性和治疗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故并发症仍时有发生,其危害甚至要远远大于骨折本身,且容易引发医疗纠纷、甚至酿成事故。因此,预防和治疗骨折并发症已成为临床上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本期特别邀请唐佩福教授组织了“骨折并发症”重点刊,旨在对相关病症的预防、治疗等研究进行探讨,唤起骨科同道对骨折并发症防治的重视;以期进一步加深骨科医生对患者的全身和局部情况有全面的认识和评估,积极采用正确、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原则,从而提高骨折并发症的预防和诊治水平。
  

众所周知,有效的预防是最好的治疗,临床上应把预防并发症的举措贯穿于骨折治疗的始终。因此,临床上对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提前进行干预。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病情复杂,由于创伤及手术打击术后可发生严重并发症,是影响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孟钰童等撰写的“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急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后分析”一文,观察了753例患者中17例术后1周内发生脑卒中的情况,明确了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尹鹏滨等撰写的“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新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则分析了1419例患者中72例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以上2篇文章研究设计合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临床预防和早期干预该类并发症起到了积极的参考作用。此外,杨林等撰写的“股骨干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研究结果发现骨折类型复杂和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是股骨干骨折后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D二聚体水平检测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是主要筛查方法,认为在常规诊疗措施的基础上,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下肢DVT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由于跟骨特殊的解剖学特点,跟骨骨折术后容易发生并发症,而切口部位也成为并发症发生的“重灾区”。姚琦等撰写的“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分析及预防策略”一文,对导致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预防策略,认为只要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把握合适的手术时机、提高手术技巧并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就能减少并发症,出现伤口并发症后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相应处理,是手术达到预期效果的可靠保证。赵太茂等撰写的“地塞米松预防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的疗效观察”一文,对糖皮质激素在外科手术后的应用这一争议话题展开了讨论。作者研究结果显示,术后早期应用地塞米松对预防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有一定疗效。希望对此问题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
  

脊柱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发展较快,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当属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和Viper椎弓根螺钉系统,但以上两种系统需要特殊的器械和内置物,且价格昂贵。李开南等撰写的“后路腰椎间盘镜下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的临床评价”一文,尝试将经皮后路腰椎间盘镜手术系统(MED)用于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并将目前广泛应用的经皮微创Sextant和Viper系统设为对照组,认为该技术实现了微创可视下确定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使繁琐的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操作简化,提高了手术安全性、避免了开放手术的创伤,且又不需要特殊的器械和内固定物。虽然与目前临床常用的微创技术相比并未显现出重大的优势、且需要术者具备一定的内镜操作技术,但这种尝试确实减低X射线透视的频次,明显减少相关医疗费用支出,对医生和患者均有一定益处,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