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年8期导读

第一作者: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5-12-09 点击量:1093   我要说

髋臼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的关节内骨折。Matta认为骨折移位超过3mm即需要切开复位,治疗时要求对骨折进行解剖复位。髋臼解剖位置深在且周围有重要的神经、血管包绕,骨折相对较为复杂,因此,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需要较为丰富的经验及空间想象能力,能够体现创伤骨科医生手术技术水平。再则由于髋臼骨折的手术时机、手术入路的选择、内固定的选择尚存在争议,其治疗仍是骨科医生面临的严峻挑战。为此,本刊在前期推出“骨盆与髋臼骨折的处理”(2009年第11卷第7期)、“骨盆与髋臼骨折”(2012年第14卷第5期)、“骨盆与髋臼骨折”(2014年第16卷第5期)重点刊的基础上,本期再次单独推出“髋臼骨折”重点刊,就我国该领域目前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提升骨科医生对此类复杂骨折的认识,提高髋臼骨折的诊治水平。


髋臼后壁骨折约占髋臼骨折的1/4~1/3,拉力螺钉结合重建钢板固定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金标准”。在螺钉、钢板2种内固定物中,毫无疑问钢板提供了更主要的固定稳定性。但令人诧异的是:在过去的众多相关研究中几乎将所有的重点均放在了螺钉上,如螺钉的稳定性、置入方式等。关于螺钉与钢板的放置位置、钢板应该靠前还是靠后,孰优孰劣却极少见文献报道。陈戈等撰写的“髋臼后壁骨折手术治疗中被忽视的重要因素——钢板固定位置”一文,通过比较钢板位于螺钉后方、远离臼缘与钢板位于螺钉前方、靠近臼缘2种钢板固定位置的临床疗效,认为髋臼后壁骨折使用重建钢板固定时钢板应尽量靠近髋臼前缘,该位置钢板能提供更为牢靠和稳定的固定。由于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病例数偏少,且缺乏生物力学研究,髋臼后壁骨折内固定中钢板应该靠前还是靠后尚需要多中心、大样本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确认。


青壮年骨盆骨折多为高能量暴力损伤导致,常伴有其他部位骨折或脏器损伤,临床处理比较困难。当髋臼骨折与骨盆骨折同时存在时损伤情况更复杂,在早期创伤控制、挽救生命后对二者进行复位与固定的难度较大,其手术入路选择、固定顺序及方式均存在争议。王鉴顺等撰写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一文,对21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患者均采用先复位、固定骨盆后环骨折,再处理髋臼骨折,最后复位、固定骨盆前环损伤的手术顺序取得良好疗效。认为准确诊断,合理、完善的术前规划,细致的手术操作,有效的复位和固定,积极进行功能康复锻炼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由于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病例数偏少且随访时间偏短,不同手术入路、固定顺序及方式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的最终疗效还需多中心、大样本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老年髋臼骨折部分为低能量损伤,如老年患者行走时摔倒、股骨近端撞击地面,若无股骨颈及转子间骨折,则可导致股骨头撞击髋臼内侧壁,造成髋臼关节面压缩骨折。随着暴力的增加,造成髋臼顶部内侧壁骨折并向内侧明显移位。由于老年髋臼骨折患者常伴有内科疾病、生理储备差及骨质明显疏松,特别是合并方形区粉碎并内侧壁向内侧突起型移位、髋臼顶部关节面压缩、股骨头向内侧脱位时,使得其治疗较年轻患者更困难,是骨科医生面临的挑战。王虎等撰写的“骨盆入口缘下支撑钢板固定治疗髋臼内侧壁内侧移位的老年髋臼骨折”一文,作者在国内率先采用切开复位骨盆入口缘下支撑钢板固定治疗26例髋臼内侧壁内侧移位的老年髋臼骨折患者,且取得良好疗效,认为该方法能重建髋关节的匹配及稳定性,且术后患者可早期活动,其结论为髋臼内侧壁内侧移位的老年髋臼骨折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