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年7期导读

第一作者: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5-12-09 点击量:943   我要说

尽管肩锁关节脱位临床较常见,但对于重度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目前尚无 “金标准”。目前较常采用改良Weaver-Dunn手术,但由于喙锁韧带强度不够,术后仍可能出现复位的部分丢失或完全丢失,如何克服这个问题是目前面临的棘手问题。本期孙策勇等撰写的“锁骨远端切除联合腱外侧半反转辅助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术后中长期随访研究”,作者尝试采用锁骨远端切除联合腱外侧半反转辅助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喙锁韧带手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结果发现复位部分丢失率降低,且未出现复位完全丢失的情况。作者认为采用联合腱外侧半腱膜移位重建喙锁韧带的斜方韧带部分,同时增加了异体肌腱移植可重建喙锁韧带的椎状韧带部分,并采用铆钉固定,进一步增加了固定强度,保护肩锁关节复位稳定性。本文虽为回顾性研究,但随访时间相对较长,中期疗效较好,其推荐的锁骨远端切除联合腱外侧半反转辅助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喙锁韧带不失为重度肩锁关节脱位治疗的一种可尝试的治疗方式。


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常合并后内侧或后外侧关节面压缩、塌陷、劈裂及粉碎,故处理不当会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及功能。因此,治疗应遵循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原则,不仅要达到关节面的解剖复位,恢复正常的力线,还应该进行坚强的固定,最大程度地保护软组织,以期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本期丁浩亮等撰写的“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复位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后外侧关节面塌陷骨折”一文,作者采用前外侧入路切口顶起关节面,后内侧入路直视下复位并抬高后外侧胫骨平台的皮质骨,更好地恢复了后外侧胫骨平台的高度。同时后外侧支撑钢板及前外侧钢板联合固定塌陷骨折块,进一步加强了固定强度;认为通过后内侧入路暴露后外侧不会暴露腓总神经,所放置的后外侧支撑钢板也避免了胫前动脉的损伤,同时又能很好地支撑后外侧胫骨平台。本期王军等撰写的“后内和后外侧骨折块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发生率及影像学特点”一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9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分析后内和后外侧骨折块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各自的发生率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发现其中发生率均较高,后外侧骨折块面积和移位程度较后内侧骨折块小。因此,作者认为后内侧骨折块的复位和固定对于胫骨平台的稳定性更重要;但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可以处理大部分胫骨平台骨折。虽然以上两项研究均为回顾性研究,但分别从临床实践和影像特点,为临床医生对此类损伤更深入的明确了解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旋耕机致伤由于创伤严重、病情复杂、失血多、骨及软组织缺损难以修复,故其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并且多发生在农村,存在患者来源地区局限性特点,目前较少文献报道。本期刘刚等撰写的“农业旋耕机致伤特点及治疗策略”一文,作者回顾性分析了89例旋耕机致伤患者资料,总结其致伤特点包括:受伤部位主要位于下肢,软组织损伤以关节部位的撕裂伤为主,患者早期易合并休克,多合并血气胸、会阴部撕裂伤及尿道断裂等。而其治疗需遵循“创伤生命支持系统原则”,即先控制出血、纠正休克、反复彻底清创、保肢或截肢治疗、控制感染,最后再治疗骨折或脱位以及后续功能重建等最终确定性手术。由于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病例数偏少、随访时间偏短,旋耕机致伤的临床特点并不十分完整,其总结的治疗经验也只是初步的疗效,要更全面地了解此类损伤还还有赖于多地区、多中心、大样本、长期的流行病学研究进行调查与分析,但作者总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不失为这种特殊创伤的救治提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