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氏下颈椎损伤评分体系”在下颈椎损伤分型中的重要性
2015-09-10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聂林 点击量:1928 我要说
目的:为了改进下颈椎损伤的评估和分型,协助制定下颈椎损伤的治疗策略及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重视椎间盘后纵韧带复合体的下颈椎损伤分类评分体系,命名为“聂氏下颈椎损伤评分体系”。椎间盘后纵韧带复合体(disc and posterior ligament complex, DPC)为下颈椎损伤时损伤节段间盘组织及其后方后纵韧带所组成的复合结构。其损伤程度、位置及形态与治疗方式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有重要关系,对患者的预后程度产生较大影响。颈椎损伤后DPC的特点是:1..提示颈椎极不稳定,2.治疗方法选择不当可加重损伤,3.作为新的评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损伤后DPC的存在往往被临床医生所忽视。目前为止,包括Allen-Ferguson法、AO分型、SLIC分型在内的下颈椎损伤的分型和评估体系尚有许多不足。针对此种情况,聂林教授及其团队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聂氏下颈椎损伤评分体系”。
方法:新的下颈椎损伤评分体系包括:1.前路手术形态学评分(椎体、前纵韧带、损伤后DPC);2.后路手术形态学评分(棘突间及棘上韧带、椎板、侧块关节);3.神经功能(正常、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完全性脊髓损伤);4.损伤前颈椎管的大小。在评分项目中提出了前路或后路选择优先权A(anterior)、P(posterior)概念。总得分小于5分时,可选择保守治疗。等于或大于5分,可选择手术治疗。其中,评分时若前路得分权重较高,则选择前路术式;若后路得分权重高,则选择后路术式。重视DPC在下颈椎损伤分型及指导术式选择中的重要性在于:若单纯存在DPC,提示选择前路术式;若患者存在椎管狭窄,则倾向于后路术式;若患者既存在DPC,又存在基础性的椎管狭窄,则倾向于先前路切除DPC,再后路减压复位固定,然后再行前路固定的手术方式。入选病例:自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62例下颈椎损伤患者(平均年龄45岁,23-67岁),C3~C4 (10例), C4~C5 (18例), C5~C6 (25例), C6~C7 (9例)。由5名骨科医生进行随机抽取并使用“聂氏下颈椎损伤评分体系”进行评估。
结果:“聂氏下颈椎损伤评分体系”的前路手术形态学评分、 后路手术形态学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各项目均表现出组间和组内一致性,表明评分项目设置可靠。颈椎损伤出现DPC则提示患者预后较差,并对手术方式的选择起重要指导作用。根据“聂氏下颈椎损伤评分体系”的评估,入选病例手术与否、前后路术式的选择同样具有相当的一致性。根据“聂氏下颈椎损伤评分体系”的结果指导临床治疗,入选的病例均获得了合适的治疗,效果满意,未发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结论:“聂氏下颈椎损伤评分体系”的各评价项均实用可靠。这一评分系统,尤其指出了DPC的重要性,重视DPC的存在,及其对下颈椎损伤的治疗、前后路术式的选择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