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效及对距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第一作者:戴鹏

2015-08-04   我要说

戴鹏  孙劲  黄晖  付纳新  刘鹏宇  叶俊刚


  背景:跟骨是骨折常见部位,解剖学结构复杂,复位难度较大。手术是关节内骨折治疗的主要策略,既可恢复骨折部位形态,又可达到关节面重建的效果。目前选择何种入路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尚存在争议。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在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的效果及其对距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1年2月至2013年9月接受跗骨窦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26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治疗情况(观察组),收集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及VAS评分),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的跟骨长、宽、高度及B?hler和Gissane角,采用Maryland评分及AOFAS评分评价术后6个月的恢复情况,Morrey法评价术后6个月的距下关节活动度并记录末次随访的并发症情况。选取同期的28例接受"L"形外侧扩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


  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及术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跟骨长、宽、高度及B?hler和Gissane角均优于术前,但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Maryland评分和AOF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距下关节的重度受限率及评分均较低,而轻度受限率较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跗骨窦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较好,促进术后恢复并减少对距下关节功能的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