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远端骨肿瘤两种术式术后在体运动学参数对比研究

2015-07-28   文章来源:张 余,林泽枫,马立敏,姚子龙,黄文汉    点击量:681 我要说

  目的:目前,肿瘤根治性切除+肿瘤型假体重建术是治疗四肢骨肿瘤保肢手术的普遍术式。但是,肿瘤假体置换术后感染、松动、疲劳断裂发生率较高,临床统计表明肿瘤假体置换术远期松动率高于30%。近年来逐渐普及的原位微波消融+内固定术,既不需要假体重建,术后瘤骨段骨再生效果良好,可以较好的回复本体感觉并长期保留肢体功能,成为了骨肿瘤保肢手术的又一种选择。目前对不同术式的临床效果评估主要是以放射检查以及一些评分系统完成,通过红外光导航技术可以在术后模拟膝关节运动中全面评估关节稳定性,较好的反映肿瘤术后的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辅助评估不同术式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通过红外光导航技术分别采集肿瘤根治性切除+肿瘤型假体重建术以及原位微波消融+内固定术两种术式术后的步态数据,对比术后两年内膝关节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将原位微波消融+内固定术术后5年患者的步态数据与正常人膝关节步态数据相比较,初步评估原位微波消融+内固定术患者的中远期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方法: 选取正常志愿者5名,股骨远端骨肿瘤患者(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就诊)10名,分别接受肿瘤根治性切除+肿瘤型假体重建术以及原位微波消融+内固定术,每组各5人。共有三个实验组,分别为正常组,假体组还有微波组。使用红外光导航膝关节在体检测系统(Opti_Knee®,上海Innomotion公司)分别对正常组,肿瘤假体组以及微波组受测者进行步态数据采集。每个受测者数据包括股骨相对于胫骨的内/外翻角、内/外旋角、屈曲/伸展角、前/后位移、上/下位移以及内/外位移等六个自由度数据。其中假体组采集术后2年的步态数据,正常组及微波组分别采集术后两年,术后5年的步态数据。分析比较术后两年内正常组、假体组以及微波组,术后5年微波组及正常组之间在六个自由度活动范围(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上的差异。

  结果:术后两年,微波组的膝关节内/外翻角、内/外旋角大于假体组(P<0.05),屈曲/伸展角范围显著大于假体组(P<0.01),位移参数假体组与微波组未见明显差异。术后5年微波患者膝关节前后位移范围大于术后2年(P<0.05),微波组术后5年患者在内/外旋角、前/后位移以及内/外位移范围与正常人膝关节仍存在一定差距(P<0.05)。

  结论:原位微波消融+内固定术后2年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肿瘤根治性切除+肿瘤型假体重建术患者,而原位微波消融+内固定术患者在术后中远期在运动参数上与正常人膝关节较为接近,但仍存在一定差距。红外光导航检测技术具有简单快速、数据可靠的特点,是评估患者膝关节在体稳定性的较好选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