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年3期导读

第一作者: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5-06-17 点击量:1327   我要说

  目前,我国的脊柱脊髓损伤治疗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脊柱内固定技术将会在微创、精准性以及新材料应用等方面有质的飞跃;高技术、高智能化是今后发展的方向。但打好基本功、掌握脊柱脊髓损伤治疗的根本原则和必备的手术技能、正确认识和理解新的理论和技术要领仍是脊柱外科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本刊再次推出“脊柱脊髓损伤”重点刊,围绕我国目前该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提升骨科医生对此类损伤的认识并提升诊治水平。


  近年来随着高能量损伤的增加,复杂骶骨骨折造成的骶丛神经损伤发生率上升,神经损伤则成为影响患者后期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了解骶骨骨折造成的骶丛神经损伤的特点及规律亦十分必要。但目前国内尚无DenisⅡ型骨折移位程度与神经损伤关系之间的量化研究。杨光等撰写的“骶骨Ⅱ区骨折侧方、前后、旋转移位特点及其与骶神经损伤关系”一文,通过对骶骨Ⅱ区骨折亚型移位特点及其与神经损伤的关系进行影像学回顾性观察,发现骶骨Ⅱ区压缩骨折的压缩程度与骶神经损伤有关,伴有前后移位或骨折断端旋转移位更易伴发神经损伤;分离骨折的分离程度与骶神经损伤无显著关系,分离骨折同时伴有断端旋转移位时易造成骶神经损伤。由于本文资料较真实、方法科学、可信度好,得出的结论较有临床参考价值,值得推荐。


  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损伤机制决定了颈椎间盘韧带复合体(DLC)在过伸性外伤中极易受到损伤,DLC损伤位置与脊髓受压损伤位置并不完全一致。DLC损伤位置与主要脊髓损伤受压节段一致或DLC损伤位置邻近主要脊髓损伤受压节段,手术探查易于发现;DLC损伤位置与主要脊髓损伤受压节段不一致且位于跳跃性位置节段,却容易造成漏诊。冀旭斌等撰写的“两端跳跃式过伸性颈椎间盘韧带复合体裂伤合并脊髓损伤的诊治”一文报道了临床医生容易忽略或未曾注意到的两端跳跃式过伸性颈DLC裂伤合并脊髓损伤,根据颈椎MRI及动力位影像明确诊治并结合术中所见,认为手术方式应包括主要颈髓损伤受压DLC裂伤节段脊髓减压稳定,同时兼顾另一端DLC裂伤节段稳定性重建。尽管本研究随访时间尚短,患者长期随访时在固定两个节段中间的椎间盘是否发生后续不得而知,但此文选题贴近临床、写作严谨、科学性强,仍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意的借鉴。


  前几年在国际高影响因子杂志接连发表了多篇关于椎体成形术有效性的文章,说明椎体成形术是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亦是世界范围关注的焦点问题。尽管椎体成形术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更好地解除患者的病痛。王德鑫撰写的“三点穿刺法结合可控方向球囊技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一文,术中采用三点穿刺定位法量化了穿刺流程,结合可控球囊装置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了26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减少了骨水泥的渗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