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的早期观察及护理

2015-05-26   文章来源: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骨科 王粉菊     点击量:6372 我要说

1  皮瓣血运的观察

1.皮瓣颜色的观察

皮瓣颜色是最容易观察又是最可靠的客观指标。观察时应注意避免干扰因素,如光线、皮肤消毒剂等的影响,将烤灯偏离或关掉,在自然光线下观察皮瓣颜色,皮瓣上不涂碘伏等消毒剂。皮瓣色泽鲜红表明血运良好;皮瓣颜色变淡或苍白,应怀疑动脉发生痉挛或栓塞;皮瓣颜色青紫或暗红表示静脉回流受阻。

2.毛细血管充盈试验

用小指指腹或用棉签轻压皮瓣,正常情况下皮瓣受压处苍白,压迫解除后皮色在1s~2s转红润;若充盈反应缓慢或消失,则动脉供血不足或停止;若充盈快,则静脉危象的可能性大。

3.定时定位测量皮肤温度

术后3d内每小时测量皮瓣温度并与健侧对照,测量皮温的部位要固定。第3天~第52h测量1次,第6天、第74h测量1次。如情况正常,7d后停止测量。如皮瓣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则应每小时测量1次;如皮瓣温度低于健侧3℃以上并伴有色泽改变,常提示有血液循环障碍,需立即处理。

4.皮肤的肿胀程度

肿胀程度可根据皮纹来判断,正常饱满且富有弹性,可见皮纹,如张力过高,皮瓣皮纹消失,色泽青紫,肿胀发亮甚至皮下出现水疱。正常皮瓣术后可有轻度的炎性反应,稍肿胀,为手术创伤所致,一般术后3d~7d逐渐消退;如观察到皮瓣肿胀,应查看敷料包扎是否过紧,皮瓣下是否有血肿压迫,可间断拆除 针缝线,清除积血和血肿。


2 血管危象的观察与处理

血管危象多发生在术后72h内,包括动脉危象、静脉危象、动静脉复合危象。

1.动脉危象的观察及处理

动脉危象在术后24h~72h易发生。因此,术后3d1h观察1次皮瓣温度、颜色、毛细血管充盈及肿胀程度,与健侧相对照,并详细记录。动脉危象表现为皮瓣色泽灰暗甚至苍白,皮瓣温度下降,皮肤张力下降,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发生动脉危象后立即通知医生,查找原因 ,立即松解包扎敷料、保暖、静脉注射罂粟碱,解除疼痛、烦躁、恐惧等不利因素,局部保暖,加快低分子葡萄糖酐用量,密切观察血液循环,必要时手术探查。

2.静脉危象

表现为皮瓣色泽由红润变为暗紫或暗红,张力高,皮纹消失,毛细血管充盈增快。静脉危象多见于静脉栓塞,或由静脉回流受阻引起。立即抬高患肢,皮瓣轻轻按压,促进静脉回流;给予换药,检查是否为敷料或血肿压迫所致,解除压迫,必要时拆除部分缝线,减轻张力,静脉危象得以解除,必要时手术探查。


3  护理

1.心理护理

皮瓣移植手术病人对手术期望值较高,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容易使病人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从而产生神经性血管痉挛,加重皮瓣坏死。术前有效的健康宣教,可使病人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正确认识伤情。术后加强与病人沟通,介绍预后良好的同病病例,并要求家属给病人以心理支持,调整病人心态。

2.疼痛护理

疼痛刺激可引起机体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激发交感肾上腺素系统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管危象或危象加重。术后预防性应用镇痛药,护理操作动作轻柔,患肢有效固定,必要时应用石膏托外固定,避免敷料包扎过紧、过松,以减少血管危象。本组3例术后2h因疼痛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皮瓣色泽变浅,皮肤温度降低,毛细血管充盈缓慢,遵医嘱肌肉注射哌替啶100mg,保暖,20min后疼痛缓解,皮瓣颜色、温度转正常,从而有效控制了因疼痛引起血管危象的发生。

3.体位安置

术后1周内绝对卧床,肢体有效制动,避免不当体位使皮瓣受压、牵拉、扭转。患肢略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4.病室环境
  保持病室整洁、安静,禁止吸烟,保持室温25℃~28℃,相对湿度
50%~60%,夏季避免空调太冷,冬季患肢用60W红外烤灯照射,距离
30cm~40cm,并注意全身保暖。

5.加强夜间巡视

血管危象多发生在夜间,主要原因为:①夜间病人进入深睡眠状态,基础代谢率低,血流减慢,易发生血管栓塞;②02:00~03:00,室温下降3℃~5℃,易导致动脉痉挛;③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小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④病人受到创伤打击,机体疲劳,夜间熟睡后体位不易控制,易压迫肢体,造成血液回流缓慢,或使血管受牵拉出现反射性痉挛易形成血栓。因此,在夜间特别是凌晨需加强病房巡视,30min巡视1次,及时纠正不正确体位,检查保暖措施落实情况,观察皮瓣温度时忌用冷的皮温计直接测量皮瓣温度;术后72h内维持液体静脉输注,减少夜间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等有创护理操作。


4 结论

游离皮瓣移植术血管危象60%发生在术后24h~48h,是早期血管危象。大多数血管危象是可以纠正的,关键是早发现、尽早处理。术后加强对皮瓣的监测,给病人有效的心理支持,避免严寒刺激,适时的疼痛护理,正确的体位安置,可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提高游离皮瓣移植的成功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