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地震伤员四肢创面中的早期应用

2015-04-22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岑石强 黄富国 杨天府 屠重棋 项舟    点击量:729 我要说

目的5.12汶川大地震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四肢严重损伤病人,伤员开放骨折多,伤口污染重,往往都合并皮肤软组织缺失。如何在短时间内集中、高效救治经前线转诊来的大量有四肢创面的地震伤员是创伤骨科面临的严峻难题之一。本文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技术在5.12汶川大地震所致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研究从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6月12日,在华西医院骨科接受VSD技术治疗的5.12汶川大地震中受伤的52例病例,累计83处四肢创面共120次手术。常规进行创面分泌物涂片与培养,在完善术前评估,脑、胸、腹等复合伤病情稳定后进行四肢创面扩创以及VSD治疗。术后记录负压引流量,四肢局部肿胀消退情况以及全身发热等症状。如局部新鲜肉芽生长良好、肢体肿胀消退、全身情况稳定者,可延期直接缝合、植皮或者皮瓣转移覆盖创面。如四肢局部炎症反应重、创面新鲜肉芽生长不良的病例则需要再次甚至多次扩创、VSD治疗。

结果52例病例中,男性27例,女性25例;压榨伤22例,挫裂伤9例,挤压伤后行筋膜室切开减压17例,开放性截肢4例。受伤后到我院治疗的时间在12-24小时之内的5例,24-48小时的7例,48-72小时的11例,72-96小时的13例,96小时以上的16例。有21例(40.4%)病例创面分泌物涂片阳性,以多种细菌为主,单一菌群较少。细菌培养共培养出19株细菌(36.5%),以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大肠埃希氏菌(4例)、变形杆菌(2例)、肺炎克雷伯氏菌(2例)为多见。术后负压引流量500ml—2300ml。14例病例20个创面在术后3-5天内转外省治疗外。33例45个创面术后3-5天内肿胀迅速消退,5-7天左右创面新鲜肉芽生长良好,采取直接缝合、植皮或皮瓣转移手术消灭创面。但仍有12例18个创面术后创面局部红肿,全身高热不退。对这12例18个创面进行二次扩创、VSD治疗后,有6例10个创面感染控制、肉芽生长良好,植皮覆盖创面。剩余6例8个创面进行第三次扩创、VSD治疗后有2例3个创面得以修复。剩余4例5个创面经11次VSD治疗后创面感染控制良好。

结论有四肢创面的地震伤员经VSD治疗能快速覆盖伤口,屏蔽了创面与外界的接触,减少污染,防止继发感染;VSD技术有效引流创面分泌物,减少创面毒素吸收;VSD技术能够降低组织间室压力,减轻肢体水肿,促进毛细血管再生,促进新鲜肉芽生长,利于后期创面修复;VSD技术不用频繁更换敷料,大大减少地震伤员的痛苦,也减少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为更好地投入地震伤员的救治提供了极大方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