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手术入路行距下关节融合的疗效分析

2015-03-25   文章来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 袁成松 唐康来    点击量:896 我要说

  目的:对比分析三种手术入路行距下关节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探讨行距下关节融合时单纯手术入路选择的临床策略。

  方法:前瞻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2年4月我科收治的102例严重距下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采用腓骨尖下方到第四跖骨基底部入路行距下关节原位融合,34例)、B组(跗骨窦斜入路行距下关节原位融合,32例)及C组(采用后外侧L形入路行距下关节原位融合,36例),对比分析三组暴露距下关节的有效范围、暴露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融合时间、融合率、术前术后的AOFAS评分及VAS评分。

  结果:A组与C组的暴露范围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与B组的暴露范围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的暴露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与C组的暴露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术后6月、12月及末次随访的VAS、AOFAS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术后6月、12月及末次随访的VAS、AOFAS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8.8%、12.5%、19.4%,C组的并发症数量明显多于A、B组;三组的融合率为及融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三种手术入路适应证不同,应根据病变性质及手术目的选择相应的入路,三种手术入路对距下关节的融合率、融合时间无影响,腓骨尖下方到第四跖骨基底部入路及跗骨窦斜入路暴露范围差于后外侧L形入路,两者的暴露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后外侧L形入路,但对操作者要求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