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如何获得稳定的关节—原位重建后结构的作用
2015-02-26 文章来源: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东方医院 蔡俊丰 点击量:2052 我要说
2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接到一个电话,是我高中一个老同学打来的。他的语气非常焦急又有点不好意思。他跟我说,那天,他看了一个电影,名字叫“色戒”,晚上一时兴起,跟爱人同房的时候使用了影片当中一个高难度的动作“回形针式体位”,当情到深处,数次猛烈的冲击之后,忽然听到他爱人髋部一声弹响以及他爱人的一声惊叫,吓得他差点阳痿。原来他的爱人在4年前因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在我们医院做了一个全髋关节置换术,当时我就告诫过他们,不当的体位可能会引起髋关节脱位,而这是一个灾难性的后果。所以他非常害怕,问我会不会有事,我也吓了一跳,这可是一个脱位的体位啊。我赶紧问他爱人患腿能不能伸直?双腿是不是等长?疼痛是不是厉害?行动是不是受限?他跟我说除了有点酸痛,其他活动自如。我松了口气,告诉他应该没事,必要时可以来看看,同时再次告诫他以后做事不要那么冲动。
放下电话,我睡意全消,到了阳台上,点了根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我们国内,很少有医生和病人关心髋关节置换术后如何过夫妻生活。病人要么怕脱位,小心翼翼,不敢放开手脚,从而丧失了很多乐趣,要么像我同学一样,无知而无畏,差点酿成大祸。
还好国外一些学者已经重视到这一点,一项对美国髋膝外科医生协会会员进行调查,以了解外科医生是否与全髋置换术后的患者讨论恢复性生活的问题,以及外科医生对何时适合恢复性生活以及性生活的安全体位的看法。821位外科医生中254位回复了调查。80%接受调查的外科医生回答极少或从没与他们的患者讨论性生活问题。在回答与患者讨论过性生活问题的外科医生中,96%的医生仅花费5分钟以内的时间。多数接受调查者(67%)认为性生活应延迟到术后1-3个月。20%接受调查者曾经了解有患者在性生活过程中发生人工髋关节脱位。90%的医生认为5种男性体位和3种女性体位是可以接受的,多数医生认为采用合适的体位,在全髋置换术后1-3个月恢复性生活是安全的。他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专业性和科普杂志上给医生和病人作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希望医生告诉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采用如何正确的体位过性生活,又能保证安全,又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快乐。我们国内的医生和患者也应该解放思想,放下包袱,正视这一现实存在的事实。
因为是同学的爱人,所以我印象非常深刻。为了防止脱位,我给患者用了36mm直径的大头,为了减少磨损,我给她用了陶对陶的摩擦界面,而为了让我更加安心,我精心为她做了一个原位的后结构重建。
我们所说的后结构就是指在髋关节置换后入路手术中需要切开的外旋肌群和关节囊,外旋肌群其主要结构为梨状肌和闭孔内肌。在手术中切开梨状肌、闭孔内肌时在腱性部分用丝线各缝合一针以备后用,T型切开关节囊,将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关节囊瓣也各用一根丝线缝合用以牵引以备后用。在关节囊和髋臼之间做一个5mm左右的潜行剥离,翻起关节囊,配合拉钩,这样就可以获得一个很好的髋臼的暴露。常规置入假体后,假体匹配的活动试验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术中关节的匹配是关节稳定的基础。然后就进入重建后结构的步骤了,首先在大粗隆外后侧用电钻钻2个孔,孔的出口正好是梨状肌和闭孔内肌在大粗隆的附着点,然后用带引线的针从大粗隆外侧反向穿入,将先前缝合在关节囊、梨状肌和闭孔内肌上的缝线分别从所钻的孔中引出,外旋下肢,拉紧缝线,在大粗隆外侧打结,这样就完成了原位后结构的重建,内旋下肢检验缝合的牢固程度,必要时辅以缝合其他的一些外旋肌群。这种缝合的优点是在关节囊、梨状肌和闭孔内肌在原来的解剖位置缝合,而不是仅仅缝合在大粗隆的外侧。这样我们可以获得一个更小的关节腔,可以提供一个更好的初始稳定和远期疗效。
人的关节是一个大的杵臼关节,人在做很多高难度的体位时,如一字开、深蹲、抱腿时都不会脱位,而在我们髋关节后入路手术中,当切开后结构后,一个简单的屈髋内收内旋动作就可以将髋关节脱位,这说明人的髋关节除了有匹配的关节之外,还需要强大的后结构的支持。经后外侧人路的常规髋关节置换术往往要切除部分关节囊及不修复外旋肌群, 或者将外旋肌群缝合在大粗隆的外侧,术后髋关节的稳定性部分仅靠周围肌肉的张力以及假体周围纤维癖痕修复维持,但由于术后早期关节假体后方缺少关节囊的保护及外旋肌群拮抗的肌力平衡,容易出现术后脱位。因此往往要求患者严格地控制患髋的活动范围以防髋关节脱位。而关节囊等后结构的作用能够引导关节面的正常运动和限制过度运动的作用,尤为重要的是阻止任何非生理的位移发生,是稳定髋关节的重要静力结构。如果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了髋关节的骨性支撑结构,同时又能保留关节囊和外旋肌群解剖结构,将有助于恢复髋关节的软组织平衡,增加关节的稳定性。
一个好的关节手术就是要让病人忘掉手术,忘掉曾经手术过,而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一般认为,引起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早期 脱位的因素主要为手术入路、软组织失平衡重建的良好程度、假体的设计与安放、患者的依从性、既往髋部手术史等几个方面,脱位多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以后脱位为主。随着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大量开 展和手术者手术经验的成熟,联合前倾角的理念深入人心,大直径股骨头和少磨损的假体材料,已经能为病人提供一个较为匹配的假关节。目前由于假体位置不良所导致的脱位逐渐减少,软组织失平衡已逐渐成为假体脱位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原位软组织重建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关节后脱位并发症,其原理可能包括:早期将关节囊再附着于骨质而非依赖其完全再生;加速假包膜的形成,同时限制了内旋;增加抗脱位阻力,阻止股骨头假体在髋臼内衬内的初始滑动,并提供了形成致密的假关节囊的生物学基础。如果能原位重建后结构,就有可能获得一个几乎正常的关节。有了这样一个几乎正常的关节,国外学者所图示的性生活体位中一些禁止的动作或许也可以尝试,而我们那位采用“回形针式体位”的患者没有脱位或许不是偶然,而可能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