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原因分析及治疗策略
第一作者:王洪立
2015-01-23 我要说
王洪立 姜建元 吕飞舟 马晓生 夏新雷 王立勋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发生原因及治疗策略。
方法:对2005年12月至2012年8月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并发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1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0例,女4例,初次手术年龄36~68岁,平均(52.0±11.0)岁。测量初次手术后颈椎整体曲度、手术节段局部曲度、钢板与上、下间隙的距离。二次手术时对节段数量≤2个且不伴严重后纵韧带或黄韧带骨化的9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节段数量≥3个且不伴明显后凸畸形、排列不稳及严重黄韧带骨化的3例采用颈椎后路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术,对伴有明显后凸畸形、排列不稳且因技术原因无法行前路减压及合并严重黄韧带骨化的2例采用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
结果:初次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发生时间为(9.3±4.4)年,二次手术时患者年龄(61.3±12.4)岁。初次术后颈椎整体曲度与手术节段局部曲度分别为12.4°±10.8°、1.5°±6.8°;钢板与上、下间隙的距离分别为(0.9±1.8)mm、(3.8±3.2)mm。二次术后平均随访(30.4±17.8)个月,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颈椎病疗效评分改善率为73.9%±9.7%。
结论:钢板与邻近间隙距离过小、手术节段局部曲度恢复不良可能是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二次手术方案的选择应根据病变累及节段、致压因素、颈椎曲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