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胸腰段侧后凸畸形三柱截骨矫形术后冠状面失代偿
第一作者:孙旭
2015-01-23 我要说
孙旭 钱邦平 邱勇 徐磊磊 陈忠辉 朱泽章 王斌俞 杨朱锋
目的:探讨先天性胸腰段侧后凸畸形三柱截骨矫形术后冠状面失代偿的发生机制。
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因先天性胸腰段侧后凸畸形接受三柱截骨矫形术治疗的患者118例,男55例,女63例;年龄10~30岁,平均18岁。冠状面平衡类型:Ⅰ型(平衡状态),C7偏移小于2 cm;Ⅱ型(凸侧失平衡),C7向主弯凸侧偏移大于2 cm;Ⅲ型(凹侧失平衡),C7向主弯凹侧偏移大于2 cm。Ⅱ型和Ⅲ型为冠状面失平衡。
结果:术后胸腰段侧凸和后凸均获得满意矫正。冠状面C7偏移从术前平均1.1 cm增加至术后1.5 cm。术前冠状面平衡Ⅰ型71例、Ⅱ型45例、Ⅲ型2例;术后Ⅰ型92例、Ⅱ型26例。26例(22%,26/118)有冠状面失代偿,且均为凸侧失平衡。术后Ⅱ型患者较Ⅰ型有较大的C7偏移(3.1 cm比0.2 cm)和C7偏移变化量(1.8 cm比-0.8 cm);术前Ⅱ型患者较Ⅰ型有更高的术后凸侧失平衡发生率(33%比15%)。远端固定于L5及骶骨者冠状面失平衡发生率高于固定于L4及以上者(36%比14%)。术后失代偿与术前C7偏移呈正相关(r=0.31,P=0.047)。22例在术后1年内凸侧失代偿改善。
结论:顶椎区三柱截骨矫形术可有效矫正先天性胸腰段侧后凸畸形,但术后易发冠状面失代偿。术后冠状面失代偿可能与截骨矫形和术前凸侧失平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