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型寰椎椎弓根的影像解剖及后路置钉策略

第一作者:张强华

2015-01-09   我要说

张强华   李海东   闵继康


  目的:探讨变异型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策略及其安全性。


  方法:2005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上颈椎不稳且存在寰椎椎弓根变异者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18~75岁。术前测量寰椎后弓表面、椎动脉沟底及椎弓根近侧块根部三个切面的内、外侧区域高度,将变异型寰椎椎弓根分为3型。Ⅰ型(寰椎后弓表面高度<3.5mm,椎动脉沟底高度>3.5mm)采取后弓下置钉,Ⅱ型(后弓表面高度及椎动脉沟底高度均<3.5mm)采取椎弓根侧块交界点处置钉,Ⅲ型(后弓表面高度>3.5mm,椎动脉沟底高度<3.5mm)采取in-out-in的技术置钉。术后评价置钉准确性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56个变异型寰椎椎弓根中Ⅰ型34个,Ⅱ型18个,Ⅲ型4个。寰椎近侧块面的椎弓根高度均>5.0mm,内、外侧区域无显著性差异;椎动脉沟底的高度外侧区域显著高于内侧区域(t=13.07,P<0.01),其中60%外侧区域高度>3.5mm;后弓表面高度绝大多数<3.0mm,且内、外侧区域无显著性差异。根据相应置钉策略,术中成功置钉54枚,成功率96.4%。术后CT显示理想和可接受置钉52枚占96.3%,不可接受置钉2枚占3.7%;术中与术后均未发生大出血以及椎动脉、神经根、脊髓损伤、寰椎后弓骨折等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出现枕大神经刺激症状。


  结论:变异型寰椎椎弓根应根据不同分型采用相应的置钉策略,椎弓根外侧区域置钉更加安全可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