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年9期导读

第一作者: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4-09-23 点击量:1437   我要说

  中足开放性骨折脱位的病例临床相对少见,治疗不当常引起足的畸形及挛缩等严重功能障碍。外固定支架为较好的选择,但外固定支架往往适用于临时固定,固定时间过长,容易导致外侧柱僵硬,而后期内侧柱粉碎严重的患者,往往需要融合手术治疗才能保持内侧柱的稳定性,保留外侧柱的微动和内侧柱的稳定性是此类疾病的临床治疗目标。任栋等撰写的“微型双边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严重中足骨折脱位”一文,先通过微型双边外固定支架滑动针夹在连接杆上的位置撑开中足,利用韧带的牵拉作用大致复位骨折脱位后再进行有限内固定,认为此方法可以很好地恢复并保持足外侧柱的微动、内侧柱的稳定性和长度以及足弓的正常形态,避免了足部畸形及挛缩的发生。尽管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且病例数不多,但其方法仍可为临床医生处理此类损伤提供一定的借鉴。

  跟骨结节内侧突作为足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足部应力传导及维持足弓稳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跟骨结节内侧突骨折可单独发生,也可合并跟骨关节面骨折。虽然其诊断相对较为容易,但常由于重视不足、采用保守治疗等原因,疗效欠佳。李兵等撰写的“跟骨结节内侧突骨折的手术治疗”一文,对于跟骨结节内侧突骨折移位超过1.0cm的12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对于简单的移位骨折采用螺钉固定,粉碎性的移位骨折采用微型钢板固定,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平均为90.4分。作者认为根据骨折移位的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的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由于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病例数少,随访时间短,缺乏与非手术治疗的比较,可进一步进行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从而明确手术指征,以便更好地选择治疗方案及指导风险评估。

  Kümmell病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较少见的一种类型,多于轻微创伤后逐渐出现椎体塌陷、后凸畸形加重,其发生与椎体缺血坏死相关。大部分Kümmell病患者考虑使用椎体成形术治疗,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损伤。王大川等撰写的“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Ⅲ期Kümmell病”一文,通过对Ⅲ期Kümmell病患者治疗方案进行梳理,进一步将Ⅲ期分为3个亚型,从而指导手术方案。本文的创新点不仅在于提出了自己的亚型分型,而且对Ⅲb型患者设计了经椎弓根切除后,钛笼植入该病变椎体上下终板间的操作方式。类似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但前中柱利用钛笼撑开,后柱则采用广泛减压的方式,可矫正的度数较大,同时可以去除椎管内压迫。值得注意的是,应考虑到该伤椎已经存在明显裂隙,术中刮除其内的肉芽组织及坏死松质骨组织后,仅存残余一层骨质疏松性骨性终板,再使用钛笼植入可能会出现终板塌陷,对邻近椎间盘也会有侵犯。

  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由于脊柱脆性增加,脊柱骨折的风险比正常人高3.5倍,骨折部位主要发生在下颈椎,多数骨折发生在椎间盘水平,骨折部位不稳定,容易产生移位,因此脊髓损伤发生率高,死亡率接近35%。AS患者发生下颈椎骨折的治疗对临床医生是一个挑战,对于此类不稳定骨折多数主张尽快采取外科手术稳定颈椎,同时进行脊髓减压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条件。徐兆万等撰写的“瞄准器辅助下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下颈椎骨折合并强直性脊柱炎”一文,在自主研发的瞄准器辅助下行颈椎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下颈椎骨折合并AS,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容易耐受,骨折部位显露清楚、便于术中操作,椎弓根螺钉固定可靠、内固定失败率低等优点。但由于AS患者下颈椎骨折后在固定强度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为了避免内固定失败,术后应加强外固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