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脊柱后凸畸形后路截骨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临床研究

第一作者:贺宝荣

2014-09-11 点击量:1563   我要说

贺宝荣 许正伟 闫亮 郝定均 刘团江 郭华

  目的:探讨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方法。

  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9年1月西安市红会医院收治的87例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年龄11~20岁,平均14.8岁,均行后路截骨矫形术,观察其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的变化情况。分别在术前、术后3月和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影像学参数。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9年,平均6.4年。87例中,24例(27.6%)术后发生PJK(PJK组),且在随访过程中,有加重的趋势,其中3例局部疼痛明显,1例再次手术;余63例归入非PJK组。末次随访时,PJK组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为17.5°±2.6°,非PJK组为7.1°±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近端融合范围、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术后全脊柱矢状位平衡以及术前术后矢状面平衡距离纠正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脊柱后凸畸形后路截骨矫形术后PJK发生率为27.6%,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近端融合范围、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术后全脊柱矢状位平衡以及术前术后矢状面平衡距离纠正程度。









  以上全文自《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网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