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小头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的比较

2014-08-28   文章来源: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陈云丰 李琦 王磊 芮碧宇 曾炳芳 张长青    我要说

目的:“肘关节骨折”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的前提是成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由于肘关节神经血管集中,局部解剖复杂,手术入路为其一大难点。本研究比较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肱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不同手术入路的优缺点及适应症。

方法:2009年2月-2012年8月临床收治肱骨小头骨折病例共24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5例;年龄28-63岁(平均47.6岁)。左侧13例,右侧11例;致伤原因:失跌7例,高坠伤8例,交通事故9例。术前均以X线,CT行评估。Bryan and Morrey分型:Ⅰ型5例,Ⅱ型8例,Ⅲ型7例,Ⅳ型4例。单纯肱骨小头骨折16例,合并伴随损伤者8例。其中前路手术5例,外侧10例,后路9例。

结果:术后随访18-24月(平均22月)。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3.8(3-5月);末次随访肘关节评分平均MEPS88;肘关节活动度屈伸(45°-120°);旋前旋后(40°-40°)。

结论:各种入路有其不同适应症。如前方入路:适用于肱骨小头包括滑车的冠状面剪切骨折,前方直视下复位固定;但侧方放置支撑钢板苦难,牵拉软组织易造成桡神经麻痹,适用于体型偏瘦患者。后方鹰嘴截骨入路:适用于后柱骨折为主的复位固定,但很难对于前方骨折块进行复位固定。外侧入路:传统经典入路,可兼顾前后方骨折,但需大量剥离伸肌止点,易造成术后相应功能障碍。总之需掌握各手术入路的特点,结合不同骨折类型及形态特征加以灵活应用就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