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模型的建立
第一作者:严俊伟
2014-08-20 点击量:844 我要说
严俊伟 唐成 李祥全 郭阳 颜超 杜小涛 鲁珊珊 金成哲 王黎明
目的:建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模型并探讨其可行性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6只,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10只,模型组18只,术后未感染组18只;模型组和术后未感染组均使用人指间关节假体行右侧膝关节置换,术后3天,模型组关节腔内注射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105 cfu,术后未感染组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在相同的条件下打开、关闭右膝关节关节囊。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3周观察各组X线检查、3.0T MRI图像、18F-FDG显像变化、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血沉指标,术后3周观察病理学、微生物学变化。
结果:模型组大白兔术后3周后成活率88.8%(16/ 18);影像学检查显示模型组术后关节肿胀,关节腔及假体周围组织可见大量积液;18F-FDG显像显示模型组患侧膝关节局部放射性浓聚,术后3周患侧与对侧正常膝关节放射性比值(ONKR)较术后未感染组有统计学差异(Q = 4.86,P<0.05);模型组术后1周白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Q = 5.45, P<0.05);模型组术后1周ESR 检测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Q = 5.82, P<0.05);模型组术后3周白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Q = 9.26, P<0.05);模型组术后3周ESR 检测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Q = 9.76, P<0.05);术后3周白细胞计数较术后未感染组有统计学差异(Q = 4.46, P<0.05);病理学检测可见模型组假体周围及周围组织大量炎细胞侵润;微生物学检测显示模型组关节液培养均为阳性,术后未感染组阳性2例。
结论:该方法可建立稳定性高、重复性好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