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顶位与解剖位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后的转归—126例二次关节镜探查分析

第一作者:李皓

2014-07-25   我要说

李皓  陆伟  王大平  欧阳侃  朱伟民  柳海峰

  目的:探讨过顶位与解剖位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术后的转归。

  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3月到2010年2月期间采用2种不同方法施行ACL双束重建并进行了第二次关节镜探查的126例病例。将病例分成2组,A组为过顶位双束重建者,共72例;B组为解剖位双束重建者,共54例。观察指标:(1)各组病例骨道钻制的位置;(2)二次探查各组重建韧带磨损情况(分为:无磨损、轻度磨损、明显磨损、重度磨损4度);(3)各组IKDC、Lysholm评分、KT2000值、PST等级情况。

  结果:术后随访时间最小24个月,二次探查结果:(1)A组6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重建韧带磨损,其中2例发生重建韧带全部或大部断裂吸收,前内束(AM)明显磨损28例,后外束(PL)明显磨损15例;B组3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重建韧带磨损,其中1例发生重建韧带大部分吸收,9例AM明显磨损,15例PL明显磨损。两组比较,AM明显磨损比例A、B组间有统计学差异(χ2 =7.34,P < 0.01);PL明显磨损比例A、B组间有统计学差异(χ2 =6.98,P <0.01)。(2)各组间Lysholm评分、KT 2000测试无统计学差异,但B组KT2000数值较A组大;PST(χ2 =4.43,P<0.05)、IKDC(χ2 =5.65,P<0.05)优秀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B组较A组好。

  结论:解剖位双束重建和顶位双束重建都存在移植物不同程度的磨损,过顶位重建组AM磨损比例较解剖重建组明显大,解剖位重建PL磨损比例稍高,这是今后需要努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