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处理方法

第一作者:张志强

2014-07-04   我要说

张志强  王北岳  周利武  郭亭  王强  方永超  赵建宁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对于髋臼骨缺损重建的方法及其术后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03—2011-12 的75例(76髋)全髋关节翻修术,髋臼骨缺损根据Paprosky分型:Ⅰ型9髋,ⅡA型21髋,ⅡB型18髋,ⅡC型11髋,ⅢA型10髋,ⅢB型7髋。髋臼骨缺损采用不同方式修复,术后定期随访。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根据X线片判断假体是否松动、植骨是否融合。

  结果:75例(76髋)均获得平均36(16~73)个月随访。术后12个月不同类型骨缺损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症状和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未出现髋臼骨折、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坐骨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X线片可见移植骨与宿主骨质交界处有连续性骨小梁通过,假体未见松动迹象。

  结论:髋臼假体无菌性松动及骨溶解是需要进行全髋关节翻修的主要原因,而髋臼骨缺损Paprosky分型法对髋臼翻修重建方法有指导意义,正确选择假体类型及合理选择植骨方式是全髋关节翻修术后取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