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年5期导读

第一作者: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4-05-26 点击量:1225   我要说

骨盆与髋臼骨折的治疗是近年来创伤骨科领域的热点问题。诚如本期王钢教授的述评所言,近年来随着骨科内固定器械的不断研发及微创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在骨科领域中的应用,我国骨盆与髋臼骨折的基础研究与治疗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进步。国内骨科领域的几种核心期刊也相继出版了骨盆与髋臼骨折方面的重点刊,如本刊2007年第9卷第10期编辑出版了骨盆骨折的处理重点刊、2009年第11卷第7期编辑出版了“骨盆与髋臼骨折的处理”重点刊、2012年第14卷第5期编辑出版了“骨盆与髋臼骨折”重点刊,《中华骨科杂志》2011年第31卷第11期编辑出版了骨盆损伤髋臼损伤重点刊。这说明我国骨盆与髋臼骨折的治疗已取得很大进步。本刊在前期推出重点刊的基础上,本期再次推出“骨盆与髋臼骨折”重点刊,旨在就我国该领域目前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提升骨盆与髋臼骨折的诊治水平。

  由于髋臼骨折的结构复杂,手术难度较大,髋臼区域置钉的安全性问题一直以来是骨科医生面临的挑战,对手术治疗过程及临床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毕春等撰写的弓状线上方髋臼区域准确置钉的三维重建及数字化测量研究一文,通过三维重建及数字化测量的方式进行髋臼区域安全置钉的研究,认为在弓状线上方髋臼区域置钉时要考虑到不同性别的差异,采用垂直于骨表面的法向面作为参考平面的进钉参考角度可以在术中较好地指导置钉。与以往的标本研究相比,本研究的测量精度更高、误差更小、可重复性更强,其结论也更可靠。当然,如果能开发出相关螺钉固定的导向器,再结合测量所得的角度和深度参数,将会大大提高髋臼区域置钉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CT引导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克服了以往在X线引导下解剖位置不清的局限,且可避免复杂的开放性手术,大大降低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但是由于患者存在种族、年龄及性别等因素的影响,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钉道长度个体差异很大。张元智等撰写的经皮横向骶髂关节螺钉固定骶骨纵形骨折的数字化分析与临床应用一文,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经皮横向骶髂关节螺钉固定骶骨纵形骨折,并对12例骶骨纵形骨折患者参照术前设计定位骶髂关节螺钉的最优通道,术后X线片、CT平扫及三维重建均显示螺钉位置和长度满意,且简化了手术过程。由于本研究最优通道的设计是个性化的,是通过计算得到的几何通道,实际上是一个安全范围(即最大安全区),是否也同时是生物力学上的最优通道尚不可知;而且本研究病例数偏少,无法计算优良率。因此,这一研究的应用尚需具有一定的数字骨科技术基础和临床操作经验的完美结合,仍然还不是真正的导航或导向装置。相信随着广大骨科医生的共同努力,基于这一研究的适于临床应用、便于推广的经皮横向骶髂关节螺钉固定导向装置必定会研制成功。

骨盆骨折往往合并了骨与韧带的共同损伤,然而在手术过程中骨科医生更为看重骨组织损伤的修复,而忽视了韧带完整性的作用。陈峰等撰写的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骶髂后长韧带的磁共振成像研究一文,通过对25名男性志愿者骶髂后长韧带(LPSL)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正常男性LPSLMRI影像学特征为长条状的低信号影,韧带深面有脂肪组织形成的高信号影,为LPSL损伤的影像学评价提供了有益参考。虽然该文仅仅是初步研究,并没有就LPSL损伤对骨盆骨折患者的具体影响进行分析,但是提示我们应该重视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中可能存在的韧带损伤,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