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年4期导读

第一作者: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4-05-19   我要说

创伤骨科诊治水平的提高和突破性进展往往得益于治疗理念和材料的创新。而目前临床应用的骨科材料大多是按照欧美人的解剖结构设计,与国人骨骼解剖特点不匹配,因此本期特别邀请本刊副总编辑王满宜教授组织了“创伤骨科自主创新”重点刊,旨在展示部分创伤骨科医生新颖的治疗思路与自主设计的产品雏形,引发广大创伤骨科医生们对创新理念的思考,以设计出更多适合国人的产品,推进我国创伤骨科整体诊疗技术的发展

由于骨盆解剖结构复杂,一旦发生骨折,处理较棘手,特别是对于骨盆后环不稳定的复杂骨盆骨折,目前尚无理想的固定方式。基于目前的骨盆后环固定方法在固定牢固性、手术可操作性和暴露损伤程度等方面的不足,杨鹏等自主设计了一种新型微创骨盆后环固定系统,在其撰写的“一种新型微创骨盆后环固定系统的设计与手术模拟及其安全性评估”一文中,较详细地描述了此种固定系统的设计思路、数据采集和测量方法,并采用初步成型新型微创骨盆后环固定系统实物在尸体标本上进行了手术模拟和安全性评估。该系统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巧妙地利用了髂翼后缘和尺骨弓状线下部较为宽阔的空间,设计了4枚较长的交锁螺钉,在牢固锁定双侧髂骨的同时,有效控制骨盆的旋转。同时,仅通过4个小切口即可将整套系统植入的微创性特点也值得关注。尽管尚未进行生物力学和临床应用验证,但新型微创骨盆后环固定系统在骨盆后环不稳的骨盆骨折的治疗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摸索和实践,相信不久的将来,此项专利发明必将逐步展现其临床实用价值。

由于常规采用的静力型髓内钉在治疗胫骨骨折时存在术后骨不连发生率高、髓内钉易切出髓腔或骨折成角畸形等问题,因此将髓内钉动力化十分必要且已是研究趋势。但目前尚无匹配国人解剖特点、操作简便、适宜推广的动力型髓内钉应用于临床。本期董福等撰写的“一种新型可控微动胫骨髓内钉的研发及其对骨折的影响”一文,不同于其他研究的最大亮点在于将髓内钉改良为中空,植入一种可在骨折愈合中期就开始降解的可吸收材料,形成了微动调节加压系统,兼顾了早期坚强固定和微动调节刺激骨痂生成两大优势。尽管此项专利设计目前仅为动物实验阶段,在临床应用推广之前,还需大量的生物力学试验、解剖研究和临床验证以及伦理的批准,但其创新和科研思维值得推崇。

髋臼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临床发生率较高,而其预后与解剖复位和稳定固定的质量密切相关。但目前用于治疗髋臼骨折的接骨板无法满足良好贴服于髋臼表面和有效成角固定的要求,因此研发一种新型解剖型接骨板是目前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本期张里程等撰写的“髋臼后表面解剖形态测量及新型解剖锁定钢板的设计”和庄岩等撰写的“髋臼后柱表面骨形态分析及解剖型接骨板设计的初步研究”均是在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结合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的成人骨盆解剖参数的基础上,设计了不同规格的新型解剖型接骨板,提高了测量精确性,尽可能照顾了个体化差异。不同的是前者测量了髋臼直径、髋臼后壁宽度和坐骨大切迹角度,重点在于解决新型解剖锁定钢板与髋臼后表面贴服和锁定螺钉预置方向的难题。而后者着重解决髋臼后柱骨折的问题,针对髋臼后柱的骨外轮廓的解剖特征发现并总结了髋臼后壁部分圆弧、髋臼近端和远端圆弧以及3者的相关关系,在明确接骨板的形态方面较有创新性。两种钢板的共同优势还在于降低了钢板预塑形的难度,临床应用更简便。总之,两项研究针对改进和完善髋臼骨折解剖型接骨板进行的尝试都值得广大骨科同道借鉴与学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