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高位脊髓损伤导致低血压的机制和护理
2014-04-17 文章来源: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 李登凤 我要说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高位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ory,SCI)导致血压变化的机制及护理方法。方法:采用一系列护理措施,积极治疗患者的低血压。结果:由于高位脊髓损伤导致低血压的患者无发生低血压并发症,提高患者存活率。结论:高位脊髓损伤后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表现为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及时的发现、治疗和护理,可维持心脏功能,预防和减轻脊髓的继发损害,有利于病人康复。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低血压 护理
急性的高位脊髓损伤后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对病人生命的维持,生理功能的恢复和存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1 损伤机制
1.1心血管的神经 由两侧交感干的颈上、中、下节和胸1-4或5节发出的心支以及迷走神经的心支共同组成。心丛可分为浅心丛和深心丛,浅丛位于主动脉弓下方,右肺动脉前方,深丛位于主动脉弓和气管杈之间。心丛内有心神经节(副交感节),来自迷走神经的副较高节前纤维在此交换神经元。心丛的分支组成心房丛和左、右冠状动脉丛,随动脉分支分布于心肌【1】。心交感神经, 节前纤维起自脊髓T1-4、5阶段的侧角,至交感干颈上、中、下节和上胸节交换神经元,自节发出颈上、中、下心支及胸心支到,到主动脉弓后方和下方,与来自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纤维一起构成心丛,心丛再分支布于心脏。副交感神经 节前纤维由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发出,沿迷走神经心支走行,在心神经节交换元后,分布于心脏【2】。刺激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一起心动过速,冠状血管舒张。刺激副交感迷走神经,引起心动过缓,冠状血管收缩。
1.2 SCI后脊髓组织出血、水肿、变性、坏死等原发和继发病理性改变,均可引起脊髓神经功能损害,致心脏交感神经受损,阻碍了高级中枢对心脏交感神经的支配,导致副交感神经相对兴奋,使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3】。
1.3脊髓交感心血管中枢位于T6平面以上,因此T6是SCI后发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最低平面。T6以下阶段SCI后,机体血管床有足够的交感神经支配,压力感受器反射也未受损,故临床上不易出现血液动力学紊乱【4】。此外SCI病人多取平卧位,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2 护理
2.1 血压和心率监护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入院后72小时内,每小时测血压、心率一次,血压和心率平稳后改为每天2次。合理补液后血压仍无改善,加用多巴胺20ug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200-300ml中静滴,开始时按75-100ug/min滴入,以后根据血压情况,加快速度或加大浓度。
2.1.1使用多巴胺的护理
静脉选择 选择比较粗知道静脉或使用留置针,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注药物加强巡回 密切观察 由于高位SCI患者很多是四瘫或截瘫,输液外渗时患者感觉不到,加强巡回十分必要。由于静脉滴注多巴胺时速度较慢,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外还特别注意是否有回血,以保证有效的抢救措施,并有利于发现有无外渗,以便及早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2.2 控制输液量和速度
由于高位SCI病人血压下降是神经源性的,而不是低血容量性的。因此,为防止为升压而大量快速补充液体导致肺水肿的发生。每天补液量在2000-3000ml,速度控制在40-60滴/分钟。
2.3 减轻和防止脊髓进一步损伤
随着脊髓反射的恢复,血压可有不同程度的回升【5】。正确评估病人的损伤部位和程度,予颈部制动,行颅骨牵引,翻身采用轴线翻身,保持头颈肩腰髋一直线,保护脊髓。损伤早期使用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初次用量大剂量30mg/kg,1h内输完,在以5-6mg/h的滴速连续滴注5-7天,以减轻脊髓水肿,改善脊髓缺血,有助于脊髓反射的恢复。
2.4 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除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末梢循环、神志等变化,还要加强呼吸道护理,勤翻身、拍背、咳嗽、咳痰、深呼吸、雾化吸入、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还要纠正血容量不足和电解质紊乱,预防肺部感染、压疮、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
3 讨论
高位SCI可引起心血管功能紊乱,易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医护人员要充分认识其机制并妥善救治,由于高位SCI可合并其他部位损伤,为鉴别患者的低血压是否由高位SCI引起的,故在治疗护理前应排除患者原有的高血压、心脏病或(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等疾病。
参考文献
1.柏树令,应大君.系统解剖学.北京:卫生人民出版社,2005:429
2.柏树令,应大君.系统解剖学.北京:卫生人民出版社,2005:433
3.施建党,王尚,郑勇.颈脊髓损伤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临床分析[J].宁夏医学院院报,2000,22(4):288-289.
4.胡家美,乐敏莉,段宜强.高位脊髓损伤血压、心率变化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8年第24卷第20期
5.刘衡贾连顺.劲脊髓损伤的处理流程[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13(6):382-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