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椎板间孔入路椎管减压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研究

2014-04-17   文章来源:解放军总医院骨科 张西峰 张琳 籍剑飞 刘志昂 肖嵩华 刘郑生 张永刚 刘保卫 王岩    点击量:1549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摘要】目的:探讨椎板间入路椎管减压加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适应症和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2011年6月小切口椎板间孔入路局部化疗治疗的18例脊柱结核病例,男9例,女9例,年龄33-85岁,平均53.3岁。胸椎结核16例。胸椎结核合并瘫痪8例,其中3例ASIA B级,6例C级,4例0级,3例E级。腰椎结核2例,ASIA E级,双下肢感觉、运动正常。18例患者9例使用全麻,9例使用局部麻醉。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小切口经椎板间孔入路行椎管减压、椎间隙病灶清理、置管引流术。8例患者在对侧实施单侧经皮内固定手术。术后通过灌注引流管进行局部化疗(1-3月)。通过术后随访,对患者手术前后的ASIA分级、Cobb角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观察。

  结果:1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根据ASIA分级,术前B级3例,2例恢复到E级,1例恢复到0级;C 级4例恢复到E级,其中1例C级第一次手术后症状加重到B级,施行二次后正中入路,椎板小关节切除、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后凸矫形内固定术,术后1年随访恢复到E级。腰椎结核2例,维持E级。4例患者术前没有明显后凸畸形,术后1年随访无变化:2例Cobb角小于15°的后凸畸形患者,1年以后随访,后凸角无明显丢失;1例术前Cobb角为16°的胸椎结核患者,1年随访Cobb角增加至53°,但没有临床症状;1例二次内固定患者,术前Cobb角20°,手术矫正到正常生理角度,1年后随访,后凸角无丢失。8例经皮单侧椎弓根钉固定,角度没有明显丢失。

  结论:该术式适用于部分胸椎结核椎管内压迫为主、合并脊髓压迫症状的患者,也适用于腰椎椎管内有脓肿的患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