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腰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医源性因素

2014-04-04   文章来源: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 广东省骨科研究院 张忠民 金大地    点击量:1366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腰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医源性因素。

方法:首先回顾性分析20021月至20107月因腰椎管狭窄症(腰4/5节段)接受后路腰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的患者294例,其中男143例,女151例,平均年龄56±9(4872),全椎板切除减压161 例,部分椎板切除减压133例(保留邻近节段的后韧带复合体),明确邻近节段后韧带复合体的保留是否能降低术后ASD的发生率。其次,选取新鲜的成年猪腰椎标本12具,取其LI~L5节段。将腰2/3节段做为手术处理节段,每一具标本均进行4种状态测试:A组:完整标本组,做为对照组;B组:腰2/3双侧椎板开窗并切断黄韧带+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C组:在B组基础上切除腰2椎板及棘突下1/2(保留邻近节段后韧带复合体)D组:在C组基础上切除腰2全部椎板、棘突(破坏邻近节段后韧带复合体)。除A组外,其余3组手术节段均模仿植骨融合状态:切除椎间盘,交叉克氏针固定手术节段的椎体并向椎间隙内灌入牙托粉,实验中以融合节段无角度位移为融合成功标准。每一种状态下测量6种运动工况: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分别对比各种状态下腰1/2、腰3/4节段的运动是否存在差异。椎弓根钉棒系统:实验中选用长40mm,直径6.0mm的椎弓根螺钉及直径4.0mm连接棒为内固定材料(Depuy公司提供的Moss Miami椎弓根螺钉系统,美国)。标本生物力学测量及分析仪器:步态分析仪数字动作捕捉及分析系统(Eagle-4Motion AnalysiS)

结果:随访时间平均30±11 个月(1884个月),全椎板切除组术后有31 例出现了ASD(19%),部分椎板切除组术后有12例出现了ASD9%),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X2=0.156P=0.693)BCD组在6种工况下腰2/3节段的角度位移均接近°,可认为融合成功。标本后伸时(腰1/2节段):A组与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5)B组与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8)C组与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48);标本前屈时(腰1/2节段):A组与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B组与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4)C组与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6);标本屈-伸位ROM:A组与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20)B组与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41);标本左右侧弯:腰1/2、腰3/4的角度位移在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标本左旋(腰1/2节段):A组与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47),其余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标本右旋(腰1/2节段):A组与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3)B组与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40),其余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标本左-右旋ROM(1/2节段):A组与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2)ABCD各组之间在6种工况下腰34节段的角度位移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后韧带复合体作为腰椎稳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腰椎的前屈运动影响最大。后韧带复合体被手术破坏后,椎间盘、小关节等将遭受异常的瞬间应力,增加了这些结构破坏、退变的机率,进而增加了术后ASD的发生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