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退行性畸形的诊断与治疗

2014-03-19   文章来源:北京协和医院骨科 王以朋    点击量:2134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腰椎退行性畸形在成年后才出现,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被认为是“新生的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 DS) ,既往无侧凸史,成年后继发于椎间盘及小关节退变,是成人脊柱侧凸一种类型,与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有时很难鉴别。

  发病机制:

  椎间盘和/或小关节的不对称性退变首先导致脊柱节段性不对称负荷的出现,继而产生全脊柱的不对称性负荷,不对称负荷进一步加重了不对称退变,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侧凸的进行性发展。另外,老年女性绝经期可伴发骨质疏松,椎体由于不对称性负荷,易于发生椎体楔形变及压缩性骨折,进一步加重侧凸发展。

  畸形进展危险因素:

  Cobb角>30°

  椎体旋转、侧方滑移

  L5椎体位于两侧髂嵴连线之上

  严重骨质疏松

  临床特点:

  >50岁多见

  顽固性腰背痛

  神经根性症状

  间歇性跛行

  背部畸形

  体格检查内容:

  步态、下肢运动范围

  除外关节挛缩引起功能障碍或肢体不等长

  导致脊柱畸形(通过髋和或膝关节屈曲来代偿)

  全面神经系统查体

  远端下肢血运评价

  影像学特点:

  三维畸形

  短节段腰弯、部分胸腰、弯胸弯少见

  畸形多始于T11/12,止于L5/Sl

  椎体侧方滑移多见女性和L3-4节段

  凸侧椎管容积椎间孔截面积>凹侧

  中央椎管容积减小与矢状位滑移有关

  治疗:

  46%患者保守治疗有效,方法包括卧床休息、腰背肌锻炼、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佩戴支具、牵引和理疗、抗骨质疏松治疗、硬膜外类固醇注射等。

  但对于顽固腰腿痛,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神经压迫症状显著并进行性加重;明显节段不稳、半脱位、矢状面和冠状面失平衡;侧凸进行性加重;合并较重后凸畸形等严重影晌生活质量者则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除疼痛、防止侧凸进展、重建脊柱的平衡、恢复正常的功能。

  术前评估内容:

  手术耐受性评估

  神经损害定位

  畸形评估

  椎管减压范围、方式

  融合范围

  骨质疏松评估

  手术治疗方法包括:

  后路椎管减压术

  后路椎管减压固定融合术

  前路松解支撑植骨、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

  后路椎管减压、前中柱重建、固定融合术

  后路截骨减压、矫形、固定融合术

  融合不应止于:

  ①后柱结构不完整的椎体

  ②侧凸/后凸的顶椎

  ③滑脱移位/旋转半脱位的椎体

  长节段融合缺点(T10或以上):

  (1)手术风险增加

  固定节段多、暴露广

  增加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

  (2)器械费用高昂

  (3)牺牲更多运动节段

  (4)融合远端退变发生率增加

  手术并发症包括:

  常见肺部问题

  肺炎、肺不张、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栓塞

  泌尿系问题

  其它

  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松动或断裂、严重出血

  脑梗死、心肌梗死、瘫痪、感染、败血症等

  假关节形成是常见并发症,它同SRS-24结果评分明显负相关,同手术节段数(>12)和患者年龄(>55岁)正相关。

  明显增加假关节发生的因素包括:

  胸腰段后凸

  髋关节骨关节炎

  矢状面失平衡≥5cm

  年龄≥55岁

  骶骨固定不充分

  骨质疏松对手术的影响:

  减弱了内固定螺钉的把持力

  易发生内固定松动、脱出,导致内固定失败

  进行性后凸

  预防措施:

  多点固定、分散单个螺钉应力

  增大椎弓根螺钉直径和改变螺纹构造提高把持力

  增加椎板下钢丝固定

  骨水泥加强螺钉固定等

  矫形原则:

  矫形应考虑侧凸程度、骨质疏松程度

  矫形后螺钉受力情况、脊柱整体平衡等

  不能局限于局部畸形矫形

  应注意躯干矢状面和冠状面平衡

  不应过分强调侧凸矫正度

  美观不是手术主要目的

  冠状面侧凸角度与手术效果无明显相关性

  腰前凸的恢复、冠状面上腰椎椎体倾斜角度和滑移程度的矫正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随着人口老龄化,退变性脊柱侧凸增加,患者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宜综合治疗。多数患者可先保守治疗,大部分手术病例需减压联合融合、固定,应综合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变节段、椎管狭窄、腰椎失稳、椎体旋转度及全身状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