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研究进展

2014-03-04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陈鸿儒 董炘    点击量:1195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1958 年,Verbiest 首先报道15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rondvlotic ArteriODathv, CSA )前方入路切除横突孔前壁及骨赘,椎动脉减压术,同年Cloward介绍47例前路环形钻切除骨赘椎间融合治疗CSA的经验。

  1962年,Robinson等报告18例前路切除椎间盘和椎间融合术治疗CSA。

  1963年,Jung用前路手术切除增生的钩椎关节,扩大椎间孔,以解除神经根压迫,同时切除颈椎横突椎动脉孔前缘,使受压的椎动脉得到减压,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976年,Hakuba侧路:报告10例气钻切除骨赘椎动脉减压术。

  1984年,刘植珊椎动脉减压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1988年,欧阳甲等,横突孔切开,钩椎关节切除,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术。

  同年,冯世庆等行钩椎关节切除和横突孔增厚纤维索带剥离术。

  1993年,贾连顺等,颈椎钩椎关节切除及椎间融合术。

  1998年,冯世庆等,行椎动脉外膜剥离术治疗CSA。

  2001年,张涛等及2002年韩伟等分别提出5种术式及7 种术式治疗CSA,有横突孔切开、椎动脉减压、钩椎关节切除、椎间子L扩大、椎间植骨融合,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椎寻椎动脉索带松解术、椎管扩大成形术等。笔者认为,据病理改变可进行2 - 3项联合手术,皆获满意疗效。

  自1999年,Majd 报道了钛cage和钛板重建颈椎前路手术的经验后,2003年姜建元等报道了6例行颈椎前路开糟,钛网植骨融合或或钛板内固定治疗退形性颈椎不稳,有体位椎动脉及交感样症状的患者。

  2003年,刘建林等用动脉移植治疗椎动脉畸形获成功。将畸形部分切除,椎动脉近端与锁骨下动脉端侧吻合,术后3个月眩晕等症状消失。

  笔者在国内外研究CSA手术治疗基础上,实施了切除前方骨赘减压的同时,切除横突前弓减压的颈椎双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CSA。经临床应用和观察,近远期效果满意。并已实施28例,优良率达91.7%。

  双减压椎间融合术(Bidescompress and Interbody Fusion Operation, BIFO), 大部分患者用局麻+颈丛麻醉,个别用复合静脉或全麻插管都需有麻醉医师监护呼吸道的通畅极为重要。手术全过程皆行微创开放式,重要部分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CSA的手术应严格选择适应症,在椎动脉造影(MRA)显示骨赘直接压迫椎动脉重症患者,并在确诊下进行。双减压椎间融合术(BIFO)为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较传统的单减压椎间融合术相比,具有减压更充分和彻底的优点。

  展望未来,在掌握现代无创诊断技能下,CSA仍应按病因治疗,改进手术特殊器械及方法,如:椎动脉减压,椎间盘的稳定及在椎间盘镜(MED)下开展微创手术等,以提高CSA的治愈率。(2)基因疗法与ET液体受体抑制剂等共同用于治疗CSA具有很好应用及发展前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