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年1期导读

第一作者: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4-02-21 点击量:862   我要说

     周围血管损伤在创伤骨科较多见,若早期诊断、处理不及时,可能存在潜在风险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本期特别邀请张英泽教授针对创伤骨科临床中少见的血管损伤和隐匿性血管损伤的诊治、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鉴别以及医源性血管损伤防治等问题介绍了其临床经验,以期提高创伤骨科医生对周围血管损伤的认识、重视度和警惕性,并有助于在临床工作中避免漏诊、误诊此类损伤,进而提高临床治愈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重建是提高肱骨近端骨折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目前,可获得稳定的内侧柱支撑的方式包括:解剖复位内侧骨皮质、肱骨头与肱骨干轻度嵌插、使用内侧支撑螺钉、在肱骨近端髓内置入异体腓骨条或填充骨水泥等。但何种方式效果更好尚未达成共识。曾浪清等撰写的“不同内侧柱支撑重建对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影响”一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和比较肱骨近端内侧骨皮质解剖复位重建、多枚(至少2枚)螺钉置入重建、单枚螺钉置入重建和不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4组共13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和疗效,发现采用肱骨近端内侧骨皮质解剖复位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可获较佳的临床结果,提出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应尽量争取获得内侧骨皮质解剖复位,若肱骨近端内侧骨折较粉碎或骨皮质难以复位时,可置入多枚螺钉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虽然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不能完全避免入选病例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以及手术复位质量差异对结果造成的影响,最终结论仍需采用设计严谨、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对照研究加以论证。但其结论一定程度上为此类损伤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肱骨小头骨折临床发生率较低,特别是关于累及后髁骨折的肱骨小头骨折的治疗效果,文献报道相对较少。黄祥祥等撰写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肱骨小头骨折伴或不伴后髁骨折”一文,总结了伴或不伴后髁骨折的肱骨小头骨折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经验,发现总体疗效较好,而伴后髁骨折的肱骨小头骨折患者术后肘关节伸屈活动度明显小于不伴后髁骨折者。从而提出在诊断肱骨小头骨折时,务必确诊是否伴有后髁骨折,若有,应在术中注意保护骨折周围软组织和血供,以降低骨折不愈合或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作者还提到发生肱骨小头骨折时,往往还有其他部位的合并伤,应注意避免漏诊。虽然本研究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偏短,但其总结的治疗经验以及提出的问题为临床骨科医生进一步研究肱骨小头骨折的损伤特征和治疗方式奠定了研究基础。
  儿童孟氏骨折虽是常见损伤,但由于漏诊、误诊率高,常会发展为陈旧性孟氏骨折,治疗难度较大。而其成功治疗的关键是桡骨小头复位、维持肱桡关节稳定性,尺骨截骨术是目前较常用的其中一种手术方式,但尺骨截骨后若不行尺骨固定是否可行呢?王翀等撰写的“尺骨截骨后不行内固定与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疗效比较”一文,通过分析33例患儿的病例资料,发现尺骨截骨后不行内固定较行钢板内固定创伤更小、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更短,前者还可避免进一步破坏尺骨血供和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但两者肘关节功能差异不大。从而论证了尺骨截骨后不行尺骨固定的可行性。但作者也提出需有一定的适应证和要求。虽然本研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作者采用的尺骨截骨后不行内固定不失为一种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选择,其在手术过程简化方面进行的探索可供广大骨科同道学习与讨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