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3年12期导读

第一作者: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3-12-19 点击量:1740   我要说

    2012年6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制定了《中国骨科创伤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专家共识》,该共识根据创伤患者独特的临床特点,着眼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以期规范其预防方法并提高预防水平。该共识的推出对指导临床医生规范治疗、挽救更多的生命、减少医疗纠纷有重要意义。而本期刊登的创伤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筛查与治疗的专家共识》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筛查和治疗方法,以建立规范化筛查方法提高诊断水平并指导治疗。但需要指出的是,该共识仅为学术性指导意见,具体使用时必须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股骨颈骨折分型较多,如Garden分型、AO分型、解剖位置分型、Pauwell分型等,但均基于髋关节中立位的X线片。而临床上经常由于患者受伤后下肢多处于外旋位,无法获得所要求的髋关节中立位影像导致难以准确判读,进而影响医生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CT扫描现已在临床广为应用,其影像不受患者体位影响,而且便于准确测量。目前,创伤骨科领域中有关于跟骨、胫骨平台等骨折的CT分型,但尚无对于股骨颈骨折的CT评估或分型。危杰等撰写的“股骨颈骨折严重程度的CT评估”一文,对229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术前X线影像学资料及CT原始数据进行了测量研究。作者认为CT三维重建技术用于观察和判断股骨颈骨折的类型及骨折的严重程度较X线的Garden分型更为全面、可靠,有明显优势,且不受患者体位的影响,可以大大弥补Garden分型和其他分型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足,建议在临床试行。由于本文仅为CT评估的初步探讨,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仍有待大样本的临床应用加以验证。

CT三维重建技术在关节内骨折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已经得到充分地肯定和更为广阔的应用,但在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少有研究报道。张坤等撰写的“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一文,将踝关节骨折术后通过CT图像后处理技术——数字化骨科临床研究平台系统进行复位质量和内固定置入质量的评估,并与X线片评估进行比较。CT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尽早发现畸形愈合,且较传统的X线片更易发现内固定置入存在的问题。相对于术前评估,术后评估更容易被忽略,但实际上术后的认真总结对探寻术中操作瑕疵、提高骨科医生的手术技能更有帮助,值得推广。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漏诊或治疗不当容易导致踝关节的不稳,进而诱发创伤性关节炎。因此对下胫腓联合损伤进行诊断,并尽量降低漏诊率及其重要。黄建华等撰写的“丝攻试验在踝关节手术中判断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应用”一文,通过对52例患者术中先后进行外翻外旋应力试验、拉钩试验和丝攻试验检查,并比较3种检查诊断下胫腓联合不稳的阳性率和不一致率,认为丝攻试验的准确性可以与外翻外旋应力试验和拉钩试验相媲美,而且丝攻试验操作简单,可以避免术者X线照射。尽管丝攻试验的适应证主要是对怀疑下胫腓联合不稳的患者的术中诊断,不支持对骨质疏松的高龄患者同样实用此方法,但其结论仍可为临床医生处理此类损伤提供一定借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