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3年11期导读

第一作者: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3-12-19 点击量:1492   我要说

   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之一,是由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和髌骨组成的一持重大关节,股骨和胫骨由交叉韧带连接并加固,关节外围由关节囊包绕,囊外前方有髌韧带,外侧有腓侧副韧带,内侧有胫侧副韧带。膝关节上下杠杆长,而周围肌肉小,因此是运动中最易损伤的关节。随着交通伤和运动伤发病率的不断增加,膝关节损伤的发生率日益增高,其损伤修复的复杂性、功能重建的重要性使之一直是临床高度关注的焦点。本刊在2012年第11期“膝关节周围损伤”重点刊的基础上,本期再推出“膝关节损伤”重点刊,旨在围绕目前我国髌骨骨折与膝关节韧带、半月板损伤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以求进一步提高对膝关节损伤的重视,进而推动相关研究的开展,最终提高临床疗效。
   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面的形态,力争骨折解剖复位,在恢复伸膝装置连续性的基础上尽快恢复膝关节功能,减少或避免继发性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但是对于某些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获得稳定而牢靠的内固定较为困难,常需要采用髌骨部分或完全切除术治疗。诚如张英泽教授所言,目前对于髌骨粉碎性骨折行髌骨完全切除术、部分切除术和内固定术的临床研究文献均存在病例数偏少、随访时间偏短的缺点。朱炼等撰写的“髌骨部分切除患者膝关节远期功能与影像学改变研究”一文,通过对29例髌骨部分切除患者进行平均13年(8~18年)随访,认为髌骨部分切除术不会造成严重的髌股关节退变和创伤性关节炎,膝关节功能评分显示远期疗效优良;对于难以复位和复位不良的髌骨骨折,可行髌骨部分切除术。李旭等撰写的“单侧髌骨粉碎性骨折行髌骨完全切除后对双侧膝关节远期功能的影响”一文,通过对24例行髌骨完全切除术的单侧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平均17.3年(11~26年)随访,认为单侧髌骨粉碎性骨折行髌骨完全切除术后,患侧股四头肌肌力及膝关节功能远期可以恢复至与健侧相当的水平,但会加速健侧膝关节的退变。此二篇文章的最大优势在于随访时间长,其结论对临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这两篇文章均为回顾性分析,且病例数偏少,患者年龄跨度较大,髌骨部分切除术和完全切除术的最终远期疗效还需大样本、多中心及长时间(至少10年以上)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
    既往半月板损伤后均以半月板部分切除或全切除的方法进行治疗。随着对半月板解剖结构、生理功能、损伤后修复机制的深入研究,尽可能地保留和修复损伤的半月板已成为半月板损伤治疗的首要原则。但是半月板缝合术后仍有不愈合的可能。江东等撰写的“半月板缝合术后磁共振成像三度信号特征分析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一文,以关节镜下二次探查结果作为诊断标准,探讨了应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3度信号诊断半月板缝合术后是否愈合的临床价值,认为半月板缝合术后MRI 3度信号的宽度和强度变化对诊断半月板是否愈合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半月板缝合术后愈合与否提供了一种无创的诊断方法。但是由于本研究病例数偏少、随访时间偏短(平均随访时间不到2年),其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在临床工作中需要结合MRI 3度信号的具体结果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判断半月板缝合术后是否愈合。
     关节镜下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已成为治疗ACL损伤的主要方法,但是ACL重建失败也屡见不鲜,其原因主要为ACL重建术中骨隧道的定位不正确。韩先伟等撰写的“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定位新方法的研究”一文,基于双源CT开发了一种新的股骨止点定位方法,能够精确定位ACL的股骨足迹,根据足迹可在术前规划中选择单束或双束重建ACL。虽然本研究样本量偏少,且存在测量误差及术中存在一定主观性等,但是该定位方法为ACL重建术中股骨骨隧道的定位及实现个体化解剖重建提供了参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