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2007-02-01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1735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编者按: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降低生存期生活质量。它属于脆性的完全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胸腰段脊椎、髋部、肱骨近端、桡骨远端。因为骨的质量差,骨折后内固定植入物固定的牢固程度差,易发生松脱,骨折后骨愈合过程迟缓,而且骨质疏松症本身再次骨折的风险也会明显增大,增加了高龄体弱患者外科治疗的复杂性及危险性。

流行病学

   1998年欧洲骨质疏松协会报告,欧洲女性人群一生中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为30%-40%,男性为10%-15%,欧洲女性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年发生率相当于乳腺癌、子宫膜癌及卵巢癌的总和。男性髋部骨折年发生率与前列腺癌一样。全世界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1/8会发生椎体骨折,大约每30秒钟,全球就会发生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WHO预测2050年全球女性的髋部骨折将有一半发生在亚洲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病率与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密切相关。徐苓报告中国北京地区50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为15%。

临床表现

★骨折――骨质疏松患者中骨折的患病率约占20%,它成为部分骨质疏松患者的首发症状,或首诊原因。
★身高变矮、驼背――椎体发生楔形变或多个椎体的压缩性骨折可以导致身高变矮或驼背畸形。患者往往受自身躯干的重力作用也会发生椎体楔形变与压缩性骨折。
★疼痛――约42%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骨痛,一旦发生骨折常常导致疼痛或疼痛加重。骨折一旦发生,骨折部位的疼痛、畸形及功能障碍等症状和体征都会出现。部分老年人对疼痛敏感性差,嵌插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甚至还能步行,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应引起重视。

诊断

 ★性别与年龄――女性围绝经期骨量快速丢失,桡骨远端、椎体等松质骨丰富的部位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70岁以上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外伤暴力史――椎体外骨折一般均有暴力诱因,轻微损伤即可诱发骨折。
★骨折史――有过50岁之后脆性骨折病史的患者,再次骨折风险的发生明显增高。脆性骨折史意味着骨骼系统本身骨量与质量低下,同时骨骼系统外还存在着易发骨折的危险因素。例如,一般健康状况与体能差;神经系统的协调、平衡功能存在障碍;视觉、听觉功能明显减退;运动系统肌肉关节功能减退,跌倒与外伤机率明显增高。
★临床表现――同前。
★ 影像学检查――
● 包括四肢及相邻关节的正、侧位常规X线照片即可发现骨折。疑有关节内骨折时应摄取特殊体位X线片,以显示骨块移位的方向与程度。
● CT断层扫描与三维重组成像对粉碎性骨折、关节内骨折合并脱位者的诊断以及治疗决策均有较大的作用。
● MRI可以显示新鲜骨折,易于鉴别新鲜与陈旧性的脊椎多发性骨折,同时能显示脊髓、周围神经、主要血管周围等的软组织损伤受损程度。
● E-CT与MRI有助于对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骨肿瘤作出鉴别诊断。
●对拟诊骨质疏松症或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均应常规做骨密度(BMD)检测,对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程度作出客观评价,有助于对治疗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一些骨分解或骨形成的生化指标检测虽然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无直接帮助,但是对于了解骨转换率,骨量丢失速率以及治疗反应均有较大意义,有助于对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及其它骨矿盐疾病作出鉴别。

治疗原则

★骨折的外科治疗――包括骨折复位(闭合或切开),固定(外固定或内固定),功能锻炼与机能康复等三阶段。
外科治疗目的――预防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康复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原则:全身状况评估,确定外科指征,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 应根据骨折部位采用手术或非手术治疗,要依据患者全身健康状况将损伤程度降至最低。
● 治疗应简便、安全、有效。优先选择创伤小、功能影响小、康复快、医生本人最熟悉的方法,达到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与病残率,尽早恢复伤前生活质量的目的。
★包括药物等在内的抗骨质疏松综合治疗。急性期由于卧床制动使骨量加速丢失,宜采用抑制骨吸收制剂。有研究表明骨折后局部BMD变化在3-6个月时间内连续下降,髋部3个月减少9.6%,6个月减少13.7%;胫骨近端3个月减少22.1%,6个月减少18.6%。围手术期制动在2周内每24小时尿钙排出量增加40%,羟脯氨酸尿中排出增加50%。康复期时可采用促进骨形成制剂,改善神经肌肉协调功能,降低老人跌倒风险的药物联合治疗。此外必要补充钙剂、VitD。增加日光照射和户外活动,提高耗氧量,加强功能锻炼。这些都是十分有意义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总之,骨折治疗和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二个方面不能偏废。

治疗中应予以重视的问题

 ★系统性并存症较多,与增龄呈正相关,手术及麻醉耐受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