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常见疼痛处理的专家建议

2007-03-02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点击量:3206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一、前 言
    世界卫生组织(WHO,1979年)和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1986年)定义疼痛为: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1]。1995年,美国疼痛学会主席James Campell提出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
    疼痛是骨科医生面临的常见临床问题。如果不在初始阶段对疼痛进行有效控制,持续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重构,急性疼痛有可能发展为难以控制的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不仅是患者的一种痛苦感觉体验,而且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躯体和社会功能,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使患者无法参与正常的生活和社交活动。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对疼痛认识的提高,人们对镇痛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在明确病因、积极治疗原发骨科疾病的基础上,尽早镇痛是医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建议所涉及的疼痛处理仅指对非恶性、肿瘤性的急、慢性骨骼肌肉疼痛及骨科围手术期疼痛的处理,不涉及对其原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
    本文仅为学术性建议,具体实施时仍需根据患者以及具体的医疗情况而定。
二、疼痛的分类
根据疼痛持续的时间和性质,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是指新近产生并可能短期存在(3个月以内)的疼痛[23],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即为慢性疼痛[4]
根据病理学机制,疼痛可分为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或包含两者的混合性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是指伤害感受器受到有害刺激引起的反应,疼痛的感知与组织损伤有关。由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综合征称之为神经病理性疼痛。
三、疼痛的判定及评估
    在疼痛诊断与评估过程中,应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确认患者是否存在以下情况:(1)需要紧急评估处理的严重情况,如肿瘤、感染、骨折及神经损伤等;(2)影响康复的精神和职业因素,包括:对疼痛的态度、情感、职业特点等。对于上述临床、精神和职业因素需要同时进行干预处理。
四、疼痛的处理目的及原则
 (一)疼痛处理目的:(1)解除或缓解疼痛;(2)改善功能;(3)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4)提高生活质量,包括身体状态、精神状态的改善。
 (二)疼痛的处理原则:应包括五方面。
        1.重视健康宣教:疼痛患者常伴有焦虑、紧张情绪,因此需要重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与其沟通,以得到患者的配合,达到理想的疼痛治疗效果。
        2.选择合理评估:对急性疼痛而言,疼痛评估方法宜简单。如需要量化疼痛的程度,可以选择量化方法。
        3.尽早治疗疼痛:疼痛一旦变成慢性,治疗将更加困难。因此,早期治疗疼痛十分必要。对术后疼痛的治疗,提倡超前镇痛 (preemptive analgesia),即在伤害性刺激发生前给予镇痛治疗。
        4.提倡多模式镇痛:将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组合在一起,发挥镇痛的协同或相加作用,降低单一用药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同时可以提高对药物的耐受性、加快起效时间和延长镇痛时间。目前,常用模式为弱阿片类药物与对乙酰氨基酚或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等的联合使用,以及NSAIDs和阿片类药物或局麻药联合用于神经阻滞。但应注意避免重复使用同类药物。
        5.注重个体化镇痛:不同患者对疼痛和镇痛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因此镇痛方法应因人而异,不可机械地套用固定的药物方案。个体化镇痛的最终目标是应用最小的剂量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五、骨科疼痛处理的常用方法
 (一) 非药物治疗:包括患者教育、物理治疗(冷敷、热敷、针灸、按摩、经皮电刺激疗法)、分散注意力、放松疗法及自我行为疗法等。非药物治疗对不同类型疼痛有不同的治疗效果及注意事项,应根据疾病及其进展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 药物治疗:在使用任何一种药物之前,请参阅其使用说明书。
        1.局部外用药物:各种NSAIDs乳胶剂、膏剂、贴剂和非NSAIDs擦剂辣椒碱等。局部外用药物可以有效缓解肌筋膜炎、肌附着点炎、腱鞘炎和表浅部位的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引起的疼痛。
        2.全身用药:(1)对乙酰氨基酚[5],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合成前列腺素,产生解热镇痛作用,日剂量不超过4000 mg时不良反应小,过量可引起肝损害,主要用于轻、中度疼痛。(2) NSAIDs [6],可分为传统非选择性NSAIDs和选择性COX-2抑制剂,用于轻、中度疼痛或重度疼痛的协同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给药方式包括口服、注射、置肛等。
选用NSAIDs时需参阅药物说明书并评估NSAIDs的危险因素(表1)。如患者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危险性较高,使用非选择性NSAIDs时加用H2受体阻断剂、质子泵抑制剂和胃黏膜保护剂米索前列醇(misoprostol)等胃肠道保护剂,或使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应用NSAIDs时,对于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应权衡疗效和安全性因素。
表1 NSAIDs 危险因素
部 位
不良反应危险因素
 
 
上消化道
1.高龄(≥65岁);
2.长期应用NSAIDs;
3.应用糖皮质激素;
4.上消化道溃疡、出血病史;
5.使用抗凝药;
6.酗酒史。
 
 
心、脑、肾
1.高龄(≥65岁);
2.脑血管病史(有中风史或目前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3.心血管病史;
4.同时使用ACEI及利尿剂;
5. 冠脉搭桥围手术期禁用NSAIDs。
应注意避免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NSAIDs。老年人宜选用肝、肾、胃肠道安全性记录好的NSAIDs药物。
        3.阿片类镇痛药[7]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或外周的阿片类受体发挥镇痛作用,包括可待因、曲马多、羟考酮、吗啡、芬太尼等。阿片类镇痛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便秘、嗜睡及过度镇静、呼吸抑制等。
阿片类镇痛药用于治疗慢性疼痛时,应及时监测患者疼痛程度,以调整其剂量,避免药物依赖。
        4.复方镇痛药[8,9]:由两个或多个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组成,以达到协同镇痛作用。目前,常用的复方镇痛药有对乙酰氨基酚加曲马多[10]等。在复方制剂中,对乙酰氨基酚日剂量不超过2000 mg。
        5.封闭疗法:是将一定浓度和数量的类固醇激素注射液和局部麻醉药混合注射到病变区域,如关节、筋膜等。临床应用类固醇激素主要是利用其抗炎作用,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致病因子对机体的损害。常用皮质激素有甲基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等。应用于局部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周围的常用药物为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和罗哌卡因等。
        6.辅助药物:包括镇静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或肌松药等。
六、骨骼肌肉疼痛处理流程
    骨骼肌肉疼痛处理流程[11-13](图1)主要包括:(1)评估病史、体格检查等;(2)制定疼痛处理方案;(3)分析疼痛、镇痛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4)必要时修改疼痛处理方案;(5)健康宣教及反复评估。
图1 骨骼肌肉疼痛处理流程

七、骨科围手术期疼痛处理

骨科围手术期疼痛包括原发疾病和手术操作引起的疼痛,或两者兼而有之。
(一)围手术期镇痛的目的:(1)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提高患者对手术质量的整体评价;(3)使患者更早地开展康复训练;(4)降低术后并发症。
(二)骨科围手术期疼痛处理:有效的围手术期疼痛处理[14-19](图2)应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三个阶段,术中镇痛由麻醉科医生承担,在本建议中不再赘述。
        1.术前镇痛:部分患者由于原发疾病需要术前镇痛治疗,考虑到药物对出血的影响(如阿司匹林),应换用其他药物或停止使用。
        2.术后镇痛:术后疼痛强度高,炎症反应重;不同手术的疼痛强度及疼痛持续时间有较大差异,与手术部位及手术类型相关(表2)。术后即可进食者可采用口服药物镇痛,术后禁食者可选择静脉点滴等其他给药方式。
 
疼 痛 程 度
 
骨 科 手 术 类 型
轻 度 疼 痛
 
 
中 度 疼 痛
 
 
重 度 疼 痛
 
关节清洗术,局部软组织手术,内固定取出等
 
 
关节韧带重建,脊柱融合术,椎板切除术等
 
 
骨肿瘤手术,关节置换术,骨折内固定术,截肢术等
 

 

 

 

 

 

 

表2 常见骨科手术的术后疼痛程度

图2 围手术期疼痛处理方案
 八、常见疼痛强度评估方法
(一)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20]: 用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疼痛尚不影响睡眠),4~6为中度疼痛,7~9为重度疼痛(不能入睡或睡眠中痛醒),10为剧痛(图3)。应该询问患者疼痛的严重程度,作出标记,或者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此方法目前在临床上较为通用。
图3 数字评价量表示意图
(二)语言评价量表(Verbal description scales,VDS)[21]:可分为四级。
0级:无疼痛。
Ⅰ级(轻度):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
Ⅱ级(中度):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静药物,睡眠受干扰。
Ⅲ级(重度):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三)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21]:在纸上划一条长线或使用测量尺(长为10cm),一端代表无痛,另一端代表剧痛(图4)。让患者在纸上或尺上最能反应自己疼痛程度的位置划“X”。评估者根据患者划“X”的位置估计患者的疼痛程度。
疼痛的评估不但在患者静息时进行,对使用镇痛药物的患者还应在运动时进行,只有运动时疼痛明显减轻,才更有利于患者的功能锻炼和防止并发症。VAS虽在临床广泛使用,但仍存在缺点:(1)不能用于精神错乱或服用镇静剂的患者;(2)适用于视觉和运动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3)需要由患者估计,医生或护士测定;(4)如果照相复制长度出现变化,则比较原件和复制品测量距离时有困难。
图4 视觉模拟评分示意图
 
(四)面部疼痛表情量表(FPS-R)[22,23]:FPS较为客观且方便,是在模拟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使用从快乐到悲伤及哭泣的6个不同表现的面容(图5),简单易懂,适用面相对较广,即使不能完全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幼儿也可供临床参考。
 
 
 
图5 面部疼痛表情量表示意图
 
(五)McGill调查问卷(MPQ)[24]:MPQ主要目的在于评价疼痛的性质,它包括一个身体图像指示疼痛的位置,有78个用来描述各种疼痛的形容词汇,以强度递增的方式排列,分别为感觉类、情感类、评价类和非特异类。此为一种多因素疼痛调查评分方法,它的设计较为精密,重点观察疼痛性质、特点、强度、伴随状态和疼痛治疗后患者所经历的各种复合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用于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 Foley KM,Posner JB.Pain and its management.In:Wyngaarden JB,Smith LH.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18th ed.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mpany,1988.104-112.
2 Bonica JJ.The management of pain of cancer.J Mich State Med Soc,1953,52: 284-290.
3 Merskey H,Watson GD.The lateralisation of pain.pain,1979,7: 271-280.
4 Merskey H.Logic,truth and language in concepts of pain.Qual Life Res,1994,3 Suppl 1:s69-76.
5 No authors listed.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edical management of osteoarthritis of the hip and knee:2000 update.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Subcommittee on Osteoarthritis Guidelines.Arthritis Rheum,2000,43:1905-1915.
6 Ong CK,Lirk P,Tan CH,et al.An evidence-based update on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Clin Med Res,2007,5:19-34.
7 Bloodworth D.Issues in opioid management.Am J Phys Med Rehabil,2005,84(3 Suppl):S42-55.
8 Katz WA,Rothenberg R.Section 4:treating the patient in pain. J Clin Rheumatol,2005,ll(2 Suppl):S16-28.
9 Stitik TP, Altschuler E, Foye PM, Pharmacotherapy of osteoarthritis. Am J Phys Med Rehabil,2006,85(llSuppl):S15-28.
10 Fricke JR, Karim R, Jordan D, et al.A double-blind,single-dosecomparison of the analgesic efficacy of tramadol/acetaminophen combination tablets,hydroeodone/acetaminophen combination tablets,and placebo after oral surgery.Clin Ther,2002,24:953-968.
11 Garbez R,Puntillo K.Acute musculoskeletal pain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advanced practice nurse.AACN Clin Issues,2005,16:310-319.
12 Girdhari S,Smith SK,Assisting older adults with orthopaedic outpatient acute-pain management.Orthop Nurs,2006,25:188-195.
13 Ross MM,Carswell A,Hing M,et al.Seniors’decision making about pain management.J Adv Nurs,2001,35:442-451.
14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on Acute Pain Management.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acute pain management in the perioperative setting:an updated repor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on Acute Pain Management.Anesthesiology,2004,100:1573-1581.
15 Harris GR,Susman JL.Managing musculoskeletal complaints with rehabilitation therapy:summary of the Philadelphia Panel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musculoskeletal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J Fam Pract,2002,51:1042-1046.
16 Ekman EF,Koman LA.Acute pain following musculoskeletal injuries and orthopaedicsurgery: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InstrCourseLect,
 2005,54:21-33.
17 Gordon DB, Dahl JL, Miaskowski C, et al. American pain society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cute and cancer pain management: American Pain Society Quality of Care Task Force. Arch Intern Med, 2005, 165: 1574-1580.
18 Strassels SA, McNicol E, Suleman R.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a practical review, part 2. Am J Health Syst Pharm, 2005, 62: 2019-2025.
19 Bedard D, Purden MA, Sauve-Larose N, et al. The pain experience of post surgical patients follow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Pain Manag Nurs, 2006,7: 80-92.
20 Berthier F, Potel G, Leconte P,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methods of measuring acute pain intensity in an ED. Am J Emerg Med, 1998,16:132-136
21 Jensen MP, Karoly P, Braver S. the measurement of clinical pain intensity: a comparison of six methods. Pain, 1986,27:117-126.
22 Herr KA, Mobily PR, Kohout FJ,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Faces Pain Scale for use with the elderly. Clin J Pain, 1998,14:29-38.
23 Hicks CL, von Baeyer CL, Spafford PA, et al. The Face Pain Scale Revised: toward a common metric in pediatric pain measurement. Pain,2001,93:173-183.
24 Melzack R. The short-form McGill Pain Qusetionnaire. Pain,1987,30:191-197.                      
 
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小组成员
    问: 王澍寰 卢世璧 戴尅戎
    长: 邱贵兴
    员: (按姓氏拼音排序)
敖英芳  陈安民  陈百成  陈仲强  郭   卫  侯树勋  胡永成  姜保国  金大地
李建民  李康华  廖威明  林建华  刘   强  刘尚礼  吕德成  马信龙  裴福兴
邱   勇  田   伟  王继芳  王坤正  王满宜  王以朋  王义生  王正义  卫小春
翁习生  吴海山  肖增明  严世贵  杨惠林  杨   柳  杨庆铭  于建华  余楠生
  文  曾炳芳  张先龙  周乙雄  周   跃  朱振安    
    湿:张奉春
    化:钱家鸣
    醉:徐建国
学术秘书:赵 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