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进展

2007-02-14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1328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寰枢椎(C1-2)脱位并不是独立的临床疾病,而是某些疾病或损伤的一种病理形态。一旦发生C1-2脱位,很容易引起高位颈脊髓损伤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造成四肢瘫痪,甚至危及生命。多数病例需要外科治疗,并把解除脊髓压迫,矫正脱位,稳定C1-2作为手术治疗的目标。

     从外科治疗的角度看,可将C1-2脱位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可复性C1-2脱位,相对比较容易复位,或经颅骨牵引可达到复位;二为不可复性C1-2脱位,多数为C向前脱位,或伴有一定程度的旋转移位,因为病史较长,达数月以至数年之久,C1-2间腹侧软组织挛缩、瘢痕增生,甚至侧块骨结构变形,颅骨牵引不能达到复位目的。

    可复性C1-2脱位

     对可复性C1-2脱位,外科治疗的原则即复位、固定(内固定或外固定)并植骨融合。这一原则已经历了半个世纪,并没有太多变化。然而,近二十多年来,内固定方法与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内固定方法种类繁多,安全性与内固定生物力学合理性也有显著进步。

     19世纪40年代,Gallie C1-2融合术受到重视。该技术从后方显露C1与C2后弓,在后弓之间放入植骨块,用钢丝经椎管绕过C1、C2后弓与植骨块,并将其固定,称为C1-2后弓钢丝固定融合术,此后经Brooks-Genkins等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19世纪80年代以前被广泛采用。文献报告表明,该方法融合率在50%~90%左右。力学测试表明,该方法固定强度较差,尤其抗旋转强度更低,加之手术操作难度较大,容易引发脊髓损伤。

     19世纪80年代以后,先后出现Halifax椎板夹与Apofix等内固定方法。此类技术用金属钩,分别由C1椎弓上缘与C2椎板下缘置钩,其间用金属杆连接,达到固定目的。该方法用金属钩取替了以往钢丝固定,手术操作简便,损伤脊髓的危险性也降低了,然而固定强度并没有得到改善。

     19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先后出现了多种新型的内固定方法与技术,其中包括:后路侧块螺钉固定术(即Magerl手术),后路侧块螺钉钢板固定术,前路经枢椎体侧块螺钉固定术以及经C1-2钢板螺钉固定术。这些新技术有各自适应证与优缺点,它们的固定强度显著优于以往的方法。

    不可复性C1-2脱位

     不可复性C1-2脱位造成高位脊髓腹侧受压与上颈椎后凸畸形,传统的外科治疗方法为经口咽减压,经后路枕颈固定与植骨。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使多数病例的脊髓功能得到改善,颈枕获得稳定,但是严重的手术并发症较多,而且不能改善上颈椎畸形。

     经口腔松解,牵引复位,后路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或颈枕钢板螺钉固定,近几年开始用于临床。这种方法通过复位达到脊髓腹侧减压与纠正上颈椎后凸畸形。初步临床报告表明,该方法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并获得满意效果。与传统方法相比,应当说,该方法在治疗概念上都有突破。有人报告,对复位困难的病例,采用双向牵引达到复位,然后施以固定与融合,也属于相同的治疗概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