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骨骼创伤修复的进展

2007-09-18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1211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摘要】目的阐述四肢骨折修复的最新进展。方法复习国内外文献,结合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总结近
几年肢体骨折的治疗方法。结果肢体骨骼创伤修复的进展主要表现在骨折治疗理念的更新、微创技术的开发和普
及、内植人物的创新和改进、计算机导航技术的应用以及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随着骨折治疗的原则从解剖复位坚强内
固定演变成保护骨折环境的生物学接骨术,应运而生的是微创外科技术,包括微创接骨板技术、髓内钉固定术、外支架固
定术、关节镜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的导航技术。与微创技术相一致,设计并应用了诸如微创接骨板和微创稳定系统一类新
的内植人物,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和复杂的关节骨折和干骺端骨折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骨延迟连接和骨不连接有了新的
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包括可降解的具有骨传导和诱导作用的骨替代材料的应用。除了吻合血管的游离骨移植之外,骨迁
徙技术也能修复长骨节段性缺损,而组织工程骨的研究和探索已经显示出治疗骨缺损的潜能,其与显微外科技术的结
合,将是修复长骨节段性缺损的发展趋势。结论肢体骨折是十分常见的损伤,在强调复位、生物学固定的同时,应特
别重视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骨骼创伤修复进展
 
      创伤是20世纪三大死因(肿瘤、心脑血管病、创伤)之一。在我国,随着机械化和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肢体创伤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轻者伤及肢体,重者危及生命,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在创伤中,致死率最高的为颅脑及胸腹复合伤,而发生率和致残率最高的却是四肢和脊柱损伤,约占全部创伤的75%~90%。在创伤骨科的应用和研究领域,众多学者不断探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临床实践中建立并完善创伤救治的网络和系统,使伤残者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正确、完全的救治;改进医疗技术和抢救手段,降低创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治愈率,改善治疗效果;研究和开发用于治疗创伤遗留病症的新技术,有效地重建或恢复肢体的功能。尤其是随着骨折治疗理念的更新、微创技术酌普及、计算机辅助手术和导航技术在骨科中的应用、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使肢体骨折及相关缺损的修复有了迅速的发展。
1、骨折固定理论的转变
     骨折内固定研究学会(A0/ASIF)早期治疗骨折的原则是解剖复位,重建稳定性,同时保存血液供应,使患肢能够早期活动。那时候,对任何骨折都强调绝对的坚强内固定,结果实践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骨折的直接复位和用于固定骨折的接骨板的安置需要比较广泛地剥离骨膜和软组织,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在损伤时受到破坏的基础上,遭到进一步的破坏,甚至丧失血供。不仅给骨折愈合带来障碍,还大幅增加感染的机会。另外,接骨板的应力遮挡使其下的皮质骨发生骨质疏松,骨折愈合取出接骨板后发生再骨折现象屡见不鲜,暴露出坚强内固定的技术缺陷。因此,随着生物力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只把坚持解剖复位和追求绝对稳定性的原则用于关节骨折的治疗,而对骨干骨折的治疗则从机械固定模式转变为生物固定模式。手术时不再强调骨片间加压和骨折坚强固定,转而力求间接复位、恢复长骨的长度、轴线排列和旋转对位,提供相对稳定的固定方式。生物学固定的中心是保护骨折端局部的血供,为骨折的愈合维持良好的生物学环境。为此,微创的概念和技术应运而生,成为创伤骨科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则和治疗手段。
2、骨折固定技术的发展
     骨折固定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微创外科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的研究、应用和普及。提倡MIS就是要在手术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肢体组织的创伤,减轻肢体疼痛,及早开始功能康复锻炼,改善手术治疗的效果。
     接骨板固定技术是治疗骨干,特别是干骺端骨折的有效和常用手段,为了减少手术过程中从骨折片上剥离骨膜和软组织的范围和程度,减轻或避免对骨折片血液供应的进一步损伤和破坏,临床上应用微刨接骨板固定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治疗骨折,手术中仅暴露处于骨折部位远侧和近侧的正常骨骼,不直接暴露骨折部位,使骨折周围的成骨性组织和软组织的血运得以保留,达到促进骨折愈合的目的。手术中,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对骨折进行间接复位,在肌层下、骨膜外插入接骨板,越过骨折部位到达远侧骨骼。在骨折部位的远、近两侧分别用常规方法完成接骨板的固定。MIPO最初用于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和股骨远端骨折,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才逐步扩大应用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