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光片解读股骨头坏死各类分期方法

2016-05-11 文章来源:医学影像服务中心 点击量:4495   我要说

对股骨头坏死进行分期有助于协助医生对这一疾病进行诊断,并预测股骨头坏死的演变过程,以利于医生在不同的病变时期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并评估治疗效果。自1973年Marcus等人首次对成人特发性股骨头坏死进行分期以来,医学界陆续出现了很多种分期方法。其中被广为接受的有以下几种。

1. Ficat分期法

1980年,Ficat和Arlet根据X线片和骨功能检查提出股骨头坏死四期分类法。这种方法简单,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它阐述了骨的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不可缺少的,但其对坏死范围没有量化,也就无法判断预后。

Ⅰ期 X线片表现正常,但有髋关节僵硬和疼痛,且伴随髋关节部分功能受限。可进行血液动力学、核素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确诊。

Ⅱ期 X线片上有骨重建的迹象而股骨头外形及关节间隙无改变。表现为坏死区骨质疏松、骨硬化和囊性变。临床症状明显,髓芯活检肯定有组织病理学改变。

Ⅲ期 X线片上骨的连续性遭到破坏,股骨头顶端可有塌陷或变扁,尤以与髋臼接触处明显。死骨局限于相应受压部位,可有断裂和嵌压,并可见呈圆锥状下陷。出现新月征,关节间隙正常。临床症状加重。

Ⅳ期 X线片示股骨头进一步塌陷,关节间隙变窄,呈典型的骨关节炎表现。臼顶变形以与扁头相对应,圆形关节变为椭圆形状。临床疼痛明显,关节功能障碍,只保留伸展功能,外展和旋转功能完全丧失。

2. Steinberg分期法(宾夕法尼亚大学分期法)

1995年,Steinberg根据股骨头坏死X线改变,骨扫描检查及MRI表现将股骨头坏死分为七期。这种方法首次对坏死范围进行了量化,并指出骨坏死的预后和疗效主要取决于病损的大小。它第一个将MRI作为骨坏死分期的明确方式,并第一次将测量坏死形状和大小的方法引入骨坏死的分期体系。但其分期法标准过细,使得在临床应用中的可重复性较低。

O期 怀疑股骨头坏死,X线片、骨扫描和MRI表现正常或非诊断性。

Ⅰ期 X线片正常,骨扫描和(或)MRI异常。

Ⅰ-A 轻度,MRI股骨头病损范围小于15%。

Ⅰ-B 中度,MRI股骨头病损范围15-30

Ⅰ-C 重度,MRI股骨头病损范围大于30

Ⅱ期 X线片显示股骨头内囊变和硬化变等异常表现。

Ⅱ-A 轻度,X线片股骨头病损范围小于15

Ⅱ-B 中度,X线片股骨头病损范围15-30

Ⅱ-C 重度,X线片股骨头病损范围大于30

Ⅲ期 软骨下骨折产生新月征,X线片上表现为软骨平面下1-2㎜处的细小透亮线,延伸到整个坏死范围。

Ⅲ-A 轻度,软骨下塌陷(新月征)占关节面小于15

Ⅲ-B 中度,软骨下塌陷(新月征)占关节面15-30

Ⅲ-C 重度,软骨下塌陷(新月征)占关节面大于30

Ⅳ期 股骨头关节面塌陷。

Ⅳ-A轻度,关节面塌陷小于15%或压缩小于2㎜。

Ⅳ-B中度,关节面塌陷15-30%或压缩2-4㎜。

Ⅳ-C重度,关节面塌陷1大于30%或压缩大于4㎜。

Ⅴ期 髋关节间隙狭窄和(或)髋臼软骨发生改变。

Ⅵ期 股骨头和髋关节进一步退行性改变,关节间隙逐渐消失,关节面显著变形。

3. ARCO分期法(国际分期法)

1992年,国际骨微循环研究协会(ARCO)在X线、MRI、骨扫描等检查基础上提出了更系统、更全面的ARCO分期。此分期考虑到了股骨头坏死的部位在分期中的作用,在经历了数次改良后这一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中。很多学者认为这是最实用的分期法,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很高的价值。

O期 骨活检结果显示有缺血坏死,其他检查正常。

Ⅰ期 骨扫描阳性或MRI阳性或两者均阳性。病变根据部位划分为内侧、中央、外侧。

Ⅰ-A 病变范围小于股骨头的15

Ⅰ-B 病变范围占股骨头的15-30

Ⅰ-C 病变范围大于股骨头的30

Ⅱ期 X线片异常:股骨头斑点状表现,骨硬化,囊性变,骨质稀疏。X线检查及CT扫描无股骨头塌陷,骨扫描及MRI呈阳性,髋臼无改变。病变根据部位划分为内侧、中央、外侧。

Ⅱ-A 病变范围小于股骨头的15

Ⅱ-B 病变范围占股骨头的15-30

Ⅱ-C 病变范围大于股骨头的30

Ⅲ期 X线片上可见新月征。病变根据部位划分为内侧、中央、外侧。

Ⅲ-A 病变范围小于股骨头的15%或股骨头塌陷小于2㎜。

Ⅲ-B 病变范围占股骨头的15-30%或股骨头塌陷2-4㎜。

Ⅲ-C 病变范围大于股骨头的30%或股骨头塌陷大于4㎜。

Ⅳ期 X线片上见股骨头关节面变扁,关节间隙变窄,髋臼骨硬化,囊性变,边缘骨赘形成。

4. 四期六型法

四期六型分期法是赵德伟在Ficat分期的基础上,结合功能检查及临床表现所提出的。此分期法更注重临床表现,但对指导治疗价值不大。

Ⅰ期 仅有一过性的关节僵硬和疼痛,通常伴有关节活动的一定限制,休息后症状缓解。在X线片上无阳性结果所见,偶尔可见到均匀一致或斑点状骨质疏松区。

Ⅱ期 持重,站立较久出现髋关节疼痛。在X线片上出现骨重建迹象,但股骨头外形或关节间隙无任何变化。此期又分为A、B两个亚型。

ⅡA 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骨质稀疏呈弥漫性,有明显的重建影像,可累及髋臼。整个股骨头中心呈均匀一致的骨质硬化带,分界比较明显。其周围可见点状、片状密度减低区及孤立的囊性改变。

ⅡB 骨质密度增高与密度减低区混合存在,一般多见扇形或软骨下骨折,偶可见到新月征(系软骨下骨小梁与软骨分离或塌陷的征象)。新月征的出现是骨小梁坏死的前驱征象。

Ⅲ期 髋关节疼痛持续存在,疼痛轻微,休息时缓解不明显。X线片上见软骨下骨小梁的连续性出现断裂,有明显的囊状改变,周围常有硬化缘,在负重区软骨下骨折而使股骨头变扁。因覆盖的软骨仍保持正常,故关节间隙正常或轻微狭窄。

Ⅳ期 软骨下骨坏死进行性扩大,表现为关节间隙的狭窄和典型的骨性关节炎改变。此期也可分两个亚型。

ⅣA 股骨头进一步变扁并受压缩,头的内外侧面均塌陷,关节间隙变窄,在头软骨下骨下方和髋臼负重部位可见小骨赘和囊性改变,也就是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征象。

ⅣB 股骨头与髋臼进一步压缩和破坏,并有关节退行性变化,使坏死与关节炎不再能截然分辨。为适应股骨头的扁平畸形,髋臼顶也随之发生变化,由球状体关节变为圆柱体关节,部分股骨头可见碎裂及骨折。虽然保留了较大屈曲范围,但却导致外展和旋转功能的全部丧失,即半脱位征象。

参照X光片根据国内外比较认可的Ficat分类法:

Ⅰ期:X片无明显骨质异常,或者只是显现骨质疏松,CT或者MRI发现股骨头异常。

Ⅱ期:仅侵犯骨骺的前部,无塌陷,股骨头边缘有带状硬化带 ,或者头部有囊状样变,股骨头外形完整。

图一





图二


Ⅲ期:可见境界清晰的骨囊肿样变,关节间隙有所改变,坏死区密度增高,股骨头边缘出现残缺。

图一


图二:

Ⅳ期:侵犯整个骨骺,塌陷,头高度减少,股骨头呈扁平状,骨干端的变化明显,关节间隙明显变窄或者消失。

图一

图二

图三




分享到: